
投資很可能是因為「隨機性」,也就是因為「運氣好」,才獲得很好的報酬率;於是,往對立的面向思考,當我們再次遇上「隨機性」,卻極可能造成虧損的報酬率;此時,投資者便需要某種策略,盡可能和緩恐慌的情緒,防止認賠賣出虧損的投資標的。由於無法預測未來的緣故,投資者無法知道自己即將遇上哪種投資結果,故必須永遠針對最壞的結果做好準備。所以,從這樣的觀點深入思考,其實投資並不是要致富,而是不要變窮。試圖避免產生重大虧損的策略便是「資產配置」,透過將投資風險分散到許多不同的證券,同時將成本控制在非常低的水準,藉由市場盡可能幫助投資者取得獲利;然而,此策略並不是萬能的,無法完全將任何金融市場的動盪,甚至是黑天鵝事件造成的惡化排除在外,報酬率可能因此持續低迷一段時間,投資者終究還是需要學會與之共處。
真正能決定成敗的投資績效,在於能夠持續且長久的終生績效,此奠基於報酬率以複利的形式,為最終帶來大量地獲利;然而,由於持有時間相當長,為避免上述的狀況發生,必須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才能獲得優良的投資績效。根據分析報告指出,一個投資組合的「長期報酬率變異」,有90%以上取決於「資產配置」,只有一小部分的報酬率變異,來自於「判斷進出場時機」及「選擇個別證券」的能力。於是,為了取得不錯的投資報酬率,以「資產配置」的策略進行「長期投資」,便成為首要的考量。
論及投資便離不開「報酬率」的評估,一般常使用「年化報酬率」進行衡量。長期而言,「年化報酬率」具有如下圖所示的「常態分佈」特性,其「期望值」(mean)作為常見的「報酬率」,而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用來界定「報酬率」的波動性,一般以一個標準差作為「風險」的普遍定義。於是,「年化報酬率」的「期望值」(報酬率)與「標準差」(風險)之間的關係,便成為「資產配置」的探討核心。

一個投資標的「風險」包含「非系統風險」(個別風險)及「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兩種,「投資組合選擇」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資產配置」的策略,形成一個包含完整市場的投資組合,那麼其中每一個投資標的「非系統風險」,對於整體組合報酬率的影響會相當小,使得僅有「系統風險」影響整體報酬率,最終形成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爾後,「投資組合選擇」又更進一步衍生出「效率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EMT),強調市場會根據已知的資訊,對各證券作有效率的定價;根據這樣的理論基礎,又形成最後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強調涵蓋市場所有標的的投資組合,就是最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於是,「資產配置」策略的深邃意涵,即是組成一個涵蓋所有市場的投資組合,以達成整體最有效率的定價;並且在降低個別投資標的「非系統風險」對整體風險的影響下,追求整體投資組合的適當報酬率。
短期極端的波動,對於任何投資的帳面報酬率,存在著莫大的影響,儘管採取「資產配置」策略亦是如此。所以,為了長久持續地採取「資產配置」的策略,投資人必須進行「投資再平衡」的動作,也就是「賣高買低」的動作,將短期估值過高的投資標的賣出,然後買進短期估值過低的投資標的。這麼做的目的在於「投資再平衡」深信「均值回歸」的理論,強調所有「大類別的資本市場」,都有回歸其歷史風險概況的傾向;於是,「投資再平衡」的作為,透過「均值回歸」的自然現象,將會減少估值過高組合的報酬率,以及增加估值過低組合的報酬率,有效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使得年化報酬率上升。
「相關性分析」則是「資產配置」的另一項核心的課題。投資組合中若所有的投資標的,其「年化報酬率」隨著時間的變化負相關,可以得知整體投資組合的「複合年化報酬率」完全等於「平均年化報酬率」;「標準差」則為零,代表完全無風險。由「負相關」過渡「非相關」至「正相關」時,「複合年化報酬率」將逐漸小於「平均年化報酬率」,「標準差」則由零開始逐漸增長,代表風險逐漸增加。然而,實際的投資組合裡,充滿著彼此「非相關」或「低正相關」的投資標的,並且其相關性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意味著相關性會隨著時間改變。

從上述所討論的內容得知,年化報酬率的「期望值」(報酬率)及「標準差」(風險),為「資產配置」探討的關鍵;根據兩者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挑選投資標的。針對投資標的某一段期間,通常可以整理出「常態分佈」的「年化報酬率」,並且得知其「期望值」及「標準差」。如上圖所示,縱軸為「期望值」,橫軸則為(一個)「標準差」,將個別完全持有投資標的基金A或基金B的相關數據,繪製如圖上100%基金A或100%基金B兩點;從前者到後者分為四種路徑,主要由兩者年化報酬率的「相關性」區隔開來;各別路徑上的黑點,即為兩種投資標的依照比例的配置。兩個面向相當值得注意。首先,當兩者逐漸由「正相關」轉變為「負相關」時,兩者間的曲線將逐漸向左側突出,形成最左側的「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代表持有相同比例的「資產配置」,將能在風險大幅降低且最低之下,獲得相同的報酬率(沿著前緣頂點向右水平尋找相同的資產配置),也就充分說明了「資產配置」有助於降低風險的事實。再者,維持住持有100%基金A同樣的風險,當兩者逐漸由「正相關」轉變為「負相關」時,將能透過基金A與基金B適當的配置,獲得更高的報酬率(沿著圖中的虛線向上尋找相關的資產配置)。

如上圖所示,針對美國大盤指數S&P500及五年期公債某段期間,透過不同比例的配置,在特定的相關性之下,作出年化報酬率與標準差的曲線圖。從效率前緣的觀點來看,持有90%的五年期公債及10%的S&P500股票,將能在承擔起5%最小的報酬率波動之下,獲得約6.5%年化報酬率的期望值;此種資產配置也是所有配置中,最能兼顧報酬率與風險的絕佳組合。
接著,全書的其它部分,開始介紹各種不同資產類別的性質,以及年化報酬率對標準差的作圖;最後,針對各年齡階層及對應的風險承受度,討論應該建立起何種實質的投資組合,一舉將「資產配置」的策略,由理論層面至實務應用,做一相當完整地探究,這也是此書讓我獲益良多的一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