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投資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對資金管理活動有興趣、具備機率與統計的知識基礎、暸解金融發展歷史、具備嚴謹的情緒紀律。最後一項最為關鍵,甚至攸關整體投資的成效;必須在資本即將崩解或情勢水深火熱之際,仍然可以按部就班地執行擬定的策略,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對於人類天生遭受情緒約束的本性,實為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資本提供者」提供資本給「資本消費者」進行消費,對於消費者而言,則必須回以「資本成本」—也就是「利率」給提供者,作為商借資本的代價;對於提供者而言,消費者付出的「資本成本」即是「報酬」;於是,「投資者」作為「資本提供者」必須了解,提供資本至消費者後所回饋的「報酬」,以及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才能對於「投資本質」有著深入的理解。歷史上圍繞著資本的「報酬」與「風險」關係,依序分為三個階段的發展:借貸資本、股權資本及股票市場。
第一階段「借貸資本」: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主要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生存,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均成為交易商品;秉持著「信用交易」的原則,能在一個時間借取物品(資本),並在另一個時間歸還物品(資本),並加上額外的物品(利率)。爾後,隨著錢幣的發明,各項物品便可以錢幣的價格定價。由於資本借貸「供不應求」及「高風險」,使得資本發展初期,投資者的報酬率(等同於消費者的利率)相當高;然而,隨著幾世紀以來財富不斷地累積,資本供應越來越充裕,則呈現一路降低的趨勢;從古代文明前的100%,經過文明初始中蘇美與巴比倫的20%、10%,再到希臘羅馬時期的6%、4%。
第二階段「股權資本」:主要透過將資本交付給商人的方式,藉此取得該所屬的「企業資產」及「未來獲利」。對於資本提供者而言,風險主要在於企業營運失敗時,由於沒有獲利,僅能犧牲企業資產因應;正因為如此,以股權的方式提供資本,一般會要求較高的報酬,來彌平資本運作過程中較高的風險。歷史上直至中世紀(西元五世紀至十五世紀),才真正出現第一家真正的股份公司。最顯著在於西元1600年左右,當時英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差異。荷蘭當時的資本市場高度成熟,其東印度公司可以相當低的利率借款之外,亦能另外發行股票取得永久性的資本,同時將海外的獲利以股利的形式發放;然而,肇因於英國王朝的君主常任意宣布債務無效,使得資本提供者要求偏高的利率以求保障,因此始終難以建立起有效的資本市場;於是,其東印度公司必須不斷在每次出海前,才透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措資金,並在回航時將資本歸還提供者,如此週而復始,缺乏持續經營的永久性資本。
第三階段「股票市場」:資本市場持續活絡,由股權資本的提供,逐漸演變為現今自由且交易活絡的股票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大企業,同時透過股票發行、債券發行及銀行取得資本;倘若企業虧損而倒閉,銀行及債券持有人,將獲得清償相關資產的優先權;資產剩下的部分才歸屬於股票持有人,所以股票持有人亦稱為「剩餘所有人」。有鑒於資本虧損的可能性高、企業未來獲利難以估計、股東所有權的剩餘性質,使得股票持有人通常要求顯著的「風險溢酬」。
對於近二十年來的金融市場而言,股票市場常有週期性的價格重跌,並且持續約莫一至兩年;想對的債券市場,則有價格上揚現象。然而,投資不應該著墨於短期幾年的報酬,而應該以「年化報酬」的概念,透過長期持有投資標的,運用「複利效應」穩定地增長報酬。由於無法預測未來,於是只能透過歷史資料,取得某項投資標的「期望報酬」;然而,此「期望報酬」僅能作為計畫長期持有之下,未來實際平均報酬的「參考值」;至於未來真正實際的平均報酬,只有真正長期持有後才能知道。實際上,股票未來的「長期報酬率」,可以「原始股息殖利率」加上「股利成長率」得知;股票未來的「短期報酬」,則可另外加上「評價關係改變」,也就是「本益比變化率」的因素;債券未來的報酬可以「票息殖利率」扣除「違約比率」得知,使得我們可以不必仰賴歷史資料的估算。至於風險的部分,常使用偏離報酬率期望值的「標準差」來定義,投資人不在意「正標準差」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很大的「正標準差」,通常亦對應著很大的「負標準差」,存在著將報酬轉為負值的十足可能性。另外,證券的報酬並不總是呈現完整的「常態分配」,可能分佈向左或向右偏離,抑或高度極高或極低。尤其以後者形成「肥尾現象」最為常見,此意謂著「黑天鵝事件」其實不如眾人認為,那麼不容易發生。關於「黑天鵝事件」方面的風險意識,可以透過研究「歷史知識」培養起敏銳度,以進行直覺上的事前防範;所以,投資人永遠要採取「避險措施」,才能因應突如其來且意想不到的發展。短期而言,由於價格的「隨機」因素,常見預測行情成功而獲利豐盛的投資人;然而,長期而言,由於「平均數法則」的作用,沒有任何投資人能持續保有這樣的優勢。所以,主動積極選股的投資組合,因為上述的「平均數法則」的因素外,還有「頻繁週轉」所產生的額外費用,使得其績效比不上指數型與被動型管理投資組合。
從上述段落回顧了金融市場的本質,總是在風險中追求報酬。每個人最後終將自工作中退休,倘若每年耗損退休金5%作為平時的花費,另外加上3%的通貨膨脹,每年實際上將以8%的幅度耗損退休金,不出12.5年將會耗盡所有的儲蓄;因此,年輕時的理財便相當重要,只透過安全性高的投資組合獲利,無法在退休時,將資產規模擴增至夠大的規模。脫離安全性高的投資標的以追求較高的報酬,亦必須相對應地承擔較高的風險。再者,由於無法預測出哪項投資標的將會有較高的報酬,最穩當的方式便是秉持著「分散投資」的原則,持有風險性的投資組合。「儲蓄」是投資最重要的前提,所採取的觀點是「遞延目前消費」以供應「未來消費」。隨著儲蓄獲得漸增的資金後,便可以根據「分散投資」的核心概念,開始建構起長期的投資組合;同時,也要保留足夠的資金,以因應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多數的歷史研究資料已經指出,持有被動管理或指數型基金,等同於持有整體股票市場,便能透過其中偶然的致勝企業,獲得突出的報酬;亦能避免萬一經營失敗,減緩所帶來的鉅額虧損。「人力資本」即為能夠獲得未來資金的「身心勞動力」,其類似於「債券」的「本金」,投入生產活動後,未來定期取得類似於「債券」的「票面利息」;直到身心勞動力衰退後,便從生產活動中退出,形成「人力資本」完全退還的狀況。從這樣的觀點來思考,隨著年紀增長,透過「人力資本」所能帶來的「未來盈餘能力」亦將逐漸減少;因此,年紀輕時,因為本身「債券」性質的加重,應該持有較多的「股票」,使得整體的投資組合,走向報酬高且風險高的性質;然而,年紀大時,因為本身「債券」性質的消逝,應該持有較多的「債券」,使得整體的投資組合,走向報酬低且風險低的性質。「分散投資」的策略,如同「資產配置投資策略」讀後感想一文中所探討,將價格走勢分歧(也就是相關性低)的資產類別組合起來,透過彼此之間適當的比例配置,以達到降低風險下獲得穩健報酬的目的。更進一步,透過每年施行「投資再平衡」,重新調校配置的比例至初始值,間接達到「賣高買低」的功用,以幫助長期報酬的增長。
儘管有著上述的投資策略,投資活動最後的成敗,仍舊取決於凱恩斯所謂的「動物本能」,也就是處理有關「貪婪」與「恐懼」的情緒反應。當我們來到必須做出投資決策時,大腦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與計算的部位,與腦邊緣系統負責直覺情緒的部位,常常出現相互對戰的狀態;然而,在金融世界裡,情緒支配代表死亡;所以,投資決策是否成功,取決於「大腦皮層」是否能有效克制「腦邊緣系統」的活化。人類常在心理層面有著顯著的特質,深深地影響投資活動的進行,包括:(1)渴求容易了解的敘述—金融市場中存在「大量雜訊」,遇上人類習慣以「敘述方式」瞭解相關的事件,常會將不重要的訊息轉換為錯誤的敘述,進而忽略理性計算投資標的「內含價值」,以及作為決策考量的重要依據。(2)喜歡娛樂的氛圍—因為人類接收「娛樂價值」後的舒適感,常將「高曝光率」或「首次發行」的投資標的,賦予投資決策上較為優先的考量,而非著重在實際的「金融價值」。(3)太容易害怕—因為人類腦邊緣系統能迅速發出「恐懼」的情緒反應,使得投資實際上可以著重在長期的優異報酬,卻因為某天或某年的突發事件,造成投資者非常在意短期帳面上報酬的波動甚至是虧損,最後認賠出場而破壞了投資策略。(4)太愛從事類比推演—人類常將當下所見的投資報酬或虧損,以線性推演的方式,推測未來亦是同樣的情況;因此,常會嚴重忽略分析細節的因素,造成投資決策上的錯誤。(5)把最近的資料往太久遠的未來推斷—人類常將最近發生的經濟或金融異常事件,視為永恆的狀態,而忽略未來更可能回歸常態,卻不是一直持續進行。(6)認為自己優於平均水準—人類常為了「自尊」或保有「存在價值」,認為自己的投資技巧在平均水準之上,而且獲得的報酬也會超過其他人;然而,事實上,在金融市場裡,充滿著相較於自己而言,資訊靈通及聰明絕頂的交易者。(7)總是相互進行比較—人類常會透過交流而興起比較的心態,追根究底在於人性追求「階級排序」所帶來的「相對優越感」;所以,在金融投資領域裡,人們常會追求熱門投資標的以及短暫的優越報酬,沉醉於自身相較於他人的優越感;長久來看,卻會擁有過多負擔不起的外在事物,對自身財務產生相當程度的危害。
最後,作者提到「儲蓄」是「分散投資」的根本,可以透過低成本股票與債券ETF或共同基金,進一步形成適當的投資組合,來達到積累退休儲蓄的終極目的。年屆退休之時,每年花費最多僅佔退休儲蓄的2%,是退休後資金運用相當安全的底線;這部分必須在年輕時便要開始規劃,以利運用「複利效應」來達成退休的目標。相對於一般常見的「定期定額」投資,「定期定值」投資若能堅守「嚴謹的紀律」,在價格低時買進更多,價格高時買進更少,將能更進一步提升長期報酬。另外,協助小孩建立起「謹慎儲蓄、花費與投資」的能力,將會是父母遺留下來最好的遺產;倘若只授與冷冰冰的現金,將無法讓他們體會過程的艱辛與相隨而來的珍惜;因此,自小教導「理財觀念」及實際建構「投資組合」,將會是小孩在財務知識上十分關鍵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