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贏家的致勝之道,在於「學會自律」、「控制情緒」及「跟隨市場改變心理」三項主要因素,才能持續不斷地靠著交易累積財富。關於「學會自律」及「控制情緒」方面,此並非人類具有的天性,而是許多交易者經過好幾年嘗試錯誤的過程,經歷困惑、挫折、焦慮和失敗的痛苦,才有可能學會的「心理技巧」。為數眾多的交易者,不是在歷練的過程中虧光資金,就是無法從心理創傷中復原;導致只有極少數的交易者,能夠同時保有資金並克服此艱困的心理問題,才逐漸憑藉著交易賺取豐厚的財富。面對看似怪異的投資市場活動時,交易者所展現的「自我信任」,能夠避免引起眾多的負面情緒,是「學會自律」及「控制情緒」的重要根基;然而,追根究底地探究「自我信任」的來源,主要出自於交易者本身「心智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造就他們解讀市場資訊上的差異,卻不是因為市場或使用工具的改變。「心智結構」改變的契機在於,交易者習慣以「固有方式」解讀市場資訊,隨後據此展開行動;直到交易環境不如所想發展,給予交易者如「破產」的重擊,並且剝奪所有外在的一切後,交易者才會猛然發覺長久以來的「自我信任」,其實絕大部分建構在所有的「外在象徵」;然而,如今喪失外在一切後,交易者才會開始選擇向內面對自我,學習用「不同方式」解讀事情,幫助自己了解「犯錯」與「失去」,如果能從中學習到某些事情,對個人而言其實毫無損失。充分認知到以上看待挫折的觀點,也就是歷經稱之為「強迫認知學習」的過程,將讓交易者不再恐懼「犯錯」與「失去」,反而讓內心的壓力徹底消失,形成一種「解脫」。雖然這樣的過程充滿痛苦與折磨,卻同時也是建立「自我信任」的絕佳機會。「自我信任」確立後,將會在交易的過程中,不再遭受恐懼的襲擊,更能十分專注在「市場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真正學習到純然看待市場行為的觀點;並且使得自己能在過程中隨時改變觀念,順著市場的趨勢而行,逐漸步入更高明的境界。
人們常將身處於特定環境下的「思考方法」,很有自信地帶進另一個環境之中,試圖依照同樣的方式取得同樣的成就;然而,卻徹底忽略如前所述環境不同的前提,導致對於成就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最後也終將帶來期望的幻滅;這樣的狀況,便相當常見於「社會環境」與「投資環境」之間。非凡的交易者由於熟知「社會環境」與「交易環境」的差異,所以能適時利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生存於所屬的環境。人們身處於「社會環境」中,在被設定十分明確的界線、限制和規則之下,使得情勢發展不會變化太大,因此保有生存的「安全感」及「幸福感」;然而,「交易市場」時時刻刻都在變動,強迫交易者面對不肯變化的心態,甚至摧毀交易者的安全感,因而產生莫大的壓力。在形成界限的「社會環境」中,欲得到期望的報酬,必須憑藉著努力、時間及專業知識;然而,在經常性變動的「交易環境」中,努力及時間幾乎與報酬毫不相干;至於「專業知識」必須與「交易者心理」緊密結合,以促使交易者能夠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用內心「最自由的方式」進行交易,這才是「交易真正的本質」,卻常常在投資輕易獲利後,被人充分地忽略。最後,我們常能在「社會環境」中,使用某些方式改變外在的因素,以期望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然而,「交易環境」是由無數的交易者構成,單一交易者無法強迫外在環境,順從自己的心理結構進一步發展;所以,交易者反而要透過觀察及思考後,決定如何跟隨外在環境。雖然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交易環境,然而某些事件影響無數交易者的「心理結構」,再透過無數交易行為影響投資環境,卻能有滿高的機率能夠預測出大致上的反應。
交易心理與交易環境的相互作用,常會產生以下的情事:
市場絕對正確—不管兩位交易者用什麼標準,表達對「未來價值」的信念,並且達成共識以「一種價格」成交,他們便創造了「市場」。不論自己如何相信自我的價值信念,並且根據資訊推理出可能正確的結果,當市場中絕大多數交易者集體行動的淨結果與此相反時,自己怎麼想顯得完全不重要;此時,必須在「正確」與「賺錢」之間做選擇,因為兩者並非總是相互一致,最重要的是市場絕對不會錯誤。
盈虧可能永無止盡—由於無法得知交易市場價格波動的起點與終點,交易者便常順著「市場行情不知道走到哪裡」的邏輯,產生「獲利不會有限制」的天真想法,然而,相對立的涵義也意謂著「虧損不會有限制」。主要在於交易後,交易者常會搜集符合和強化自己信念的訊息,而不經意過濾掉與自己信念不相干的訊息;這些被排除掉的訊息中,可能對實際的交易結果不利,使得交易者獲利時不適度停利,而虧損時不適度停損,雙雙造就虧損的結局。
沒有開始與結束的價格波動—市場本身沒有結構,也就是沒有開始與結束;然而,從個別交易者的觀點而言,決定進場時是市場的開始,而決定出場則是市場的結束;所以,一旦身處於市場的交易者,本身因為個人主觀心理認定,投資金額必須符合訂定的獲利目標時,將會延長置身於市場的時間,而忽略此過程中市場真正透露的訊息;外加上市場價格不斷的波動,倘若波動的方向早已與交易者預期不同,卻因為心理因素而無法及時察覺,將會導致最終「侵蝕獲利」甚至「造成虧損」,因此成為「被動的輸家」。所以,若要維持一貫的獲利,必須讓市場客觀且中立的訊息告訴自己「可能的獲利」,而不是透過脫鉤於市場訊息,並出自於自己內心的期盼。倘若不幸造成虧損,要自己承擔起責任,寄望於下一次的交易將錢賺回來;但不應該怪罪於市場,並否定往後的交易;這樣報復市場的想法,最終其實是懲罰自己往後獲利的無窮機會。
市場環境沒有結構—市場環境像不斷流動的河流,並且隨時可能改變水流方向;因此,交易者進行交易如同跳入河流之中,何時跳入、如何順應水流、如何使用自我力量、何時跳出等等議題,必須靠自己加以制定。交易後藉由市場的趨勢運行資金,如果沒有制定規則,以便規範自己身處於其中的行為,將會因為市場沒有規則且可能性太多,最終讓自己不知所措,甚至出現可怕的虧損。一旦自己「制定規則」,也就是「創造結構」後,便會開始說清楚交易方向,依照自己的分析行動,並對任何可能的結果負責;而不會只是盲目地跟隨市場行為,導致有好的結果時,歸功於自己的判斷及行為無誤;有壞的結果時,卻一昧地歸咎於市場。要能夠在市場中界定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能夠確定在所有的市場狀況下,以自己的「最大利益」採取正確的行動,並且得以重複「創造獲利」和「避免虧損」的交易,而不會被無止境波動的市場,帶往偏離的方向。當交易者犯錯時,正面看待及接受自己,將會尋求在失敗的經驗中,盡可能地學習所有的前因後果,卻不會產生恐懼;然而,負面看待及接受自己,將會選擇避免承擔責任,以逃避嚴厲自我批評所帶來的痛苦,如此則會產生恐懼;所以,學會「自我接受」便是「負責」的開始。「自我接受」的過程中,將會逐漸了解自己的「內在力量」;同樣身為交易市場的一份子,亦會對市場的「集體行為」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於是,「了解自己」便是「了解集體」,也就是說透過了解自己,能夠清楚知道集體深受類似的「內在力量」驅動,進而產生行動的方式及原因。
市場行為的理由無關緊要—大多數的交易者事前不擬定計畫,並且憑著衝動的方式行動,事後再為自己的行動找尋原因,實際上是「後見之明」且沒有必要。同樣地,也適用於市場中的集體,既然個人在衝動下交易,市場中多數的群體亦然,故事後歸納出原因一樣也不重要;然而,了解交易者自身「內在力量」的運行,卻是一個可以探究市場行為的方向,並賦予交易者回歸「交易本質」來思考。產品與服務是個人運用「專業」及「金錢」,表達自我所創造出來的事物;所以,「金錢」作為表達自我的「外在工具」,其實進一步象徵著「自由地表達自我」。當兩人運用各自的能力,創造出不同的商品與服務,並試圖以「一致價格」進行交換時,雙方必定對「價值」抱持「完全相反」的看法,方能完成交易的程序。「價值」則為東西的相對重要性,或滿足某種需要的潛力;「價格」則仰賴供需法則決定,其以心理觀點的「恐懼」與「貪婪」為基礎。當「稀少」及「不安全」瀰漫時,將會引發「恐懼」及「貪婪」,使得個人的行為符合「必須滿足缺憾的想法」,前者為「逃避」而後者為「掠奪」;若以供給定量來看,兩者都會在需求端引起變動,導致「價格」的下跌及上漲,也就是產生「價格」的波動,將會形成交易時的「風險」。
成功交易者的三個階段—(a)創造自己的市場經驗。市場只提供公開的價格訊息,任何看待市場的方式及賦予的意義,皆由交易者自身的「心智結構」所創造出來。於是,交易者心智結構中的「信念」,形成了對於環境資訊的認知,隨後決定了交易者應該注意什麼資訊;所以,交易者無法改變市場的行為,只能改變自己,使得自己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市場資訊。交易者必須學習「不要對市場抱持著期望」,以免無形中挑選出「證明自己期望」的市場資訊,而排除掉市場「未來可能走向」的資訊,導致自己無法擴大容納資訊的視野,對於市場「大方向」的覺察能力鈍化。盡可能提高自己的「客觀程度」,將能憑藉著「直覺」參與市場的交易,進一步讓市場告訴自己「進出場的時機」,但不是用證明自己信念的方式。(b)看出機會。訂定出紀律嚴明的交易方法,將能在對自己「毫無限制」的市場環境中,規範住自己的「本能衝動」,讓自己的行為有著「可預測性」,以增加對於自己的信任。學習擺脫過去交易經驗裡的負面情緒,將會避免自己因為逃避恐懼,而看不出與恐懼有關的市場資訊,將能專注於深入觀察市場的行為,培養採取適當行動後的自我信任。(c)執行交易與累積利潤。執行交易的能力攸關於「心中恐懼的程度」。交易者面對市場產生的「痛苦」,大多來自於「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因而擔憂遭逢「痛苦」而形成「恐懼」,進而限制自己自由執行的能力。累積利潤的能力攸關於「自我評價的程度」。當看出市場中的機會時,若相信自己有賺這筆錢的資格,將會根據此認知而行動。
從上述交易心理與交易環境的相互作用,能觀察出許多對於市場環境的認知,皆起源於交易者的「信念」,對於交易環境資訊的解讀所形成,而「信念」則更進一步早先於「心智架構」中形成;因此,了解市場行為前,其實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心智架構」,也就是了解自己處理資訊的方式,方能將此擴展至交易環境中的群體,盡可能公正地觀察他們根據恐懼運作的行為,更可以藉此進一步預測市場下一步可能的行動。
了解心智環境—應對外在物理環境時,整理、分類、標示、組織、結合與儲存相對應生成的內在感覺資訊,此地方即為「心智環境」。針對外在物理環境的本質,藉由自己與其關係上互動的情形,進行經驗上的理解,便在心智環境裡形成複雜的「信念」「記憶」與「聯想」。「物質只是以感官能感覺到的方式存在能量」,這段話道盡了物質最深層次都以「能量形式」存在;然而,反過來思考,並非所有能量都以「物質形式」存在,心智結構內的能量即屬於此種類型。透過五官與外在世界接觸後,感官將資訊轉換為能量,並儲存於心智結構內,並進一步將能量劃分為「信念」、「記憶」與「聯想」的形式,記錄著對外各式「經驗」的反應,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心智結構中的能量,具備「不受空間限制」且「速度很快」的特質;導致人們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快速地運用其中的能量,朝向任何時段進行思緒上的漫遊;或是快速地被能量所驅動,重複過往時空中的行為。因此,此意謂著應對外在環境時,產生正面或負面經驗衝擊的程度,將會影響儲存能量的強弱,也就是影響事後回想或影響行為的程度。
記憶管理環境資訊—我們與外在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經驗,伴隨著針對此次經驗所衍生不同的感受,將會在接收感官資訊後,於內在造就不同的「能量性質」,並儲存在心智結構中形成「記憶」。例如,接觸經驗帶來的愉快或悲痛感受,將會針對此次經驗,儲存為正面或負面能量的「記憶」。人們心智中正面能量的「記憶」,代表著過往與外在環境互動時,產生了良善的經驗,即使面對不同於過往的外在環境,能夠讓人內在毫無阻力並且充滿了好奇心,進一步學習外在環境嶄新的一切。換言之,正面能量具有「擴充性」,無形中讓人們與外在環境產生更多互動,學到更多關於環境的本質,更精確地解讀環境資訊,更有效地與環境互動,更能體驗到快樂與滿足,並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反過來,人們心智中負面能量的「記憶」,代表著過往與外在環境互動時,產生了惡劣的經驗,即使面對不同於過往的外在環境,還是讓人內在形成恐懼並且感受到環境的威脅,進一步迴避外在環境嶄新的一切。換言之,負面能量具有「退化性」,無形中讓人們限縮在已知的環境資訊中,無法學到更多關於環境的本質,無法更有效地與環境互動,造成實際的環境與理解的環境形成巨大的落差,以致於總是不滿意現況。
聯想管理環境資訊—有別於常言的「理性」,「聯想」似乎也是人類思考的本質之一。當人們與外在環境互動形成經驗時,除了會在內在心智結構中,儲存對應感受的能量之外,亦會自動結合感官接收到的資訊。當事後再次接觸到相同的外在資訊時,將以「聯想」的方式,自動連結起當時的能量。此意謂著「聯想」是一種非刻意控制的方式,針對外在環境的資訊,自動展現出早已儲存的能量性質,再次形成相同於過往的情緒感受;更為重要的是透過當下的「理性」進行思考,並無法回想起曾經將兩者結合的情事。
認知管理環境資訊—外在環境分佈著完整的資訊,人們以「認知」的機制,運用心智結構已儲存的能量,透過感官注意及關心早已學會及認識的部分資訊,並將它們區別、分類及組織起來。除非人們能夠利用「認知」,進一步區別出外在環境資訊的層次,清楚知道細節上的不同,並且分辨出「已知」與「未知」,以便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否則,只是感官接收而無法達成實際上的理解,亦無法真正進行學習,也就是處於一種「視而不見」的狀態。每當人們接觸外在環境,便會轉為對應感受的能量儲存於心智結構中;並透過此心智能量的主導,影響著感官接收環境相關的資訊,進一步賦予這些資訊「意義」;此意謂著透過「記憶」及「聯想」的心智能量展現,藉由「認知」的方式,針對接觸外在環境時產生「經驗」。所以,人們體驗新的外在環境時,所產生的相關經驗,絕大部分皆由內在塑造,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由外在塑造;而內在早已在初次接觸相關環境時,累積了相關的心智能量,以及對應的意義詮釋。換句話說,一旦初次經驗確立,並且不再繼續學習,即使外在環境改變了,人們依舊使用與初次經驗相同的方式,做出對應的相同行為,以此持續創造外在經驗;同樣地,經驗當下所誘發的情緒,亦由初次經驗所塑造出來。簡而言之,過往的經驗塑造人們詮釋環境資訊的意義,此意義再繼續影響人們塑造未來的經驗。所以,環境隨時具備「完整經驗」可以供詮釋,除非人們處於「學習模式」,才能敞開心胸,對環境進行更深入的詮釋,擴大對「環境本質」的了解。
信念管理環境資訊—「信念」為心智結構中的能量,影響著人們採用「認知」的機制,對外在環境資訊做出詮釋。「信念」具有「封閉循環」的本質,會影響著透過感官進入心智結構的資訊,使得個人「認知」的資訊與「信念」相符合,再成為個人的行動方針以產生行為,與外在環境互動產生經驗,讓經驗支持與強化內在「信念」,最終讓「信念」達到「不證自明」及「不容置疑」的程度。「信念」成為一種自然的機制,將外在環境的訊息分段,使得人們可以在心智不超載的情形下,「認知」其中一段訊息,間接地相信環境中的事物,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存在;然而,「信念」的「封閉循環」性質,也同時造就人們忽略了同時並存的其它訊息,失去了進一步以不同的觀點,深入探究外在環境本質的機會。
恐懼限縮注意範圍—「恐懼」是極為強烈的負面情緒,起源於外在環境的資訊,透過人們「聯想」的方式,觸發過往強烈負面性質的「記憶」;間接使得「認知」外在環境資訊的範圍,限縮在與過往經驗「相關」或是「完全不相關」的層面上。前者以「注意」的方式,將全副心力放在「有威脅」的外在事物上,最終反而讓自己創造想迴避的經驗;後者則是以「逃避」的方式,將全副心力放在「沒有威脅」的外在事物上,最終反而讓威脅破壞想建立的事物。以後者在交易環境中的實例而言,當市場走勢對自己「不利」時,由於害怕虧損的心態,並且為了逃避虧損,會將注意力放在「不具威脅」的資訊上。這時假設市場走勢有兩個走向:一個是歷經短期性的不利後,最終返回有利的趨勢;另一個則是持續長期性的不利。兩者都採取逃避的心態,前者有歷劫歸來的感受,於是會在市場趨勢重回買點時,急著出脫部位;後者則會漸漸無法阻止越來越具有威脅性的外在資訊,強行進入認知的範圍內,最終導致自己感受上的癱瘓,深度的壓力與焦慮隨之而來,只有退出交易才能免除這種痛苦的感受,然而這時的虧損亦十分嚴重。以前者在交易環境中的實例而言,當市場走勢對自己「有利」時,由於害怕虧損的心態,反而會將注意力放在「深具威脅」的資訊上。僅管市場走勢實際上對自己有利,依舊將這類的資訊完全從認知中排除,只會注意那些證實心中恐懼的資訊,促使自己早早出脫部位,實現小小的獲利,而損失了獲利龐大的機會。所以,事後總會感到懊惱,歸咎於自己無法堅持,卻不知道是因為害怕虧損的心態所造成。簡而言之,交易獲利時,害怕虧損的心態,讓「繼續持有部位」不是自己的選擇;交易虧損時,害怕虧損的心態,讓「認賠出售部位」不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交易時若能運用「毫無恐懼」的心態,將能持續自外在環境中,接收更多更完整的資訊,以致於能看出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也才能在交易中取得對應時勢的適當結果。
學會適應環境—人們透過心智能量展現出行為,形成影響外在環境的力量。想像心智環境與外在環境完全想等的情況,代表著人們已經將所有外在環境本質的知識,透過經驗累積並儲存為心智環境中的能量;因此,當人們需要滿足需求時,透過心智能量展現出「最適當的行為」,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影響外在環境,以致於完全滿足需求,最終達成個人快樂及幸福的滿意感受;然而,實際的狀況下,人們的心智環境不可能與外在環境相等,也就是說無法透過自己的行為,在外在環境中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將會使得生活不盡然滿意;於是,人們必須採取適應環境的方式,擴大對於外在環境資訊的認知,更加了解自己與外在環境的因果關係—了解外在環境怎麼影響自己,而自己怎麼影響外在環境。人們生存於外在環境中,總是能透過自身的感覺,清楚地指引出自己與外在環境處在何種狀態。不快樂及不幸福的感受,即透露出自身的心智環境與外在環境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間接指出需要進一步學習及了解外在環境的本質,來改善自己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方能再次改善「不平衡」為「平衡」,再次創造出較大的滿足感。所以,外在環境的資訊一直超過自身的認知,也順勢造就自己行為的局限性;唯有發現並承認這點,才能開始透過學習來獲得新知識,藉此改善往後與外在環境互動的經驗品質。由於透過五官實際體驗而產生經驗,並形成內在心智結構中「記憶」、「聯想」及「信念」能量形式,也就是心智結構中的構成要素,輾轉變成自身認同的一部分,不會質疑這些經驗的用處與效率;更進一步,避免造成個人無法掌握的情事發生,便會阻礙來自外在環境不同的資訊,讓自己免於「壓力」反應之中,造就「已知事物會妨礙學習未知事物」的狀況。於是,常見每一個人皆全然相信自己的信念,卻不見每一個人皆能從作為中取得滿意的結果,也就代表著並不是每一個人的信念,皆能與外在環境完全契合。一旦外在結果與內在信念產生巨大的落差,造成個人承受極度的失望、壓力與焦慮後,才會發現自己不得不承擔起責任,也才會開始承認自己需要學習。經歷過這樣痛苦的過程,便會開始突破不滿意所造就個人責怪外在環境,以及誤認為外在環境「有限」的惡性循環,轉而面對自己並要求自己「適應」這樣的狀況,才會發覺出自個人的「有限選擇」之外,總是存在著其它更多的「無限選擇」;間接引領個人覺察出主動改變內在的信念,以提高內在與外在之間的溝通程度,也就是改善內在與外在的平衡狀態。綜觀人類的天性可以得知,鞏固內在才是自動程序,而非主動改變內在;只有當外在結果引發個人極為負面的情緒時,才會依循被動程序,主動改變內在以適應外在的結果。所以,面對多變的外在環境時,個人抱持的信念相當容易過時,必須不斷地學習外在環境的本質。
達成目標的動力—訂定出個人期望的目標後,便是運用「內在信念」驅使個人的行為,並與「外在環境」產生互動,試圖達成期望的目標。在這過程中,覺察出內在信念與外在環境所形成的落差,以及內在信念所形成的阻礙,將顯得十分關鍵。透過這樣的覺察功夫,才能將自己的心力完全轉向「內在」,持續學習外在環境本質的知識,也才能進一步衍生出與之互動的技巧,最終發展出執行這些技巧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朝著「不斷改變外在」的錯誤方向,完全轉至「不斷改變內在」的正確方向,幫助自己在長期中致勝。藉由過往的經驗於心智結構中形成「記憶」、「聯想」及「信念」,由於皆屬於「能量性質」,並不會隨著時間消逝及淡化,便會持續成為一個人行為的驅動力量,成為體驗新環境下的內在原因。只有覺察出自己行為的內在原因,才會發覺阻礙的力量源自內在,並進一步採取管理這些能量的方式,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從交易的觀點來看,交易者學習了很多交易的知識與技巧,卻在機會來臨時遇上了個人的瓶頸,導致這些知識無法運用於當下,不是錯失獲利的機會,就是迎來重大的虧損;這樣的模式會一再重複,只有覺察出問題來自於自身的信念,也就是心智結構中能量相當強的部分,導致他們朝著與目標相反的方向行動,才會真正停止或減少這樣的行為發生。「刻意忽略」這些不支持目標的信念,無法阻擋它們驅使人們做出某些行為,必須採用「積極管理」的方式,學習如何改變這些信念的力量,才能擺脫它們對自己所造成的限制。「外在環境力量」、「內在好奇力量」及「內在心智力量」,三大力量共同影響人們的生活。前者隸屬於改變外在物質的力量,終將會隨著時間消逝;中者似乎透過遺傳構成,使得人們天生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吸引他們投入其中並進行創作;後者由過往與外在環境互動,產生的經驗所造就的「記憶」、「聯想」及「信念」力量構成,視當初經驗的品質而定,將會持續影響日後的行為。值得注意,若「內在心智力量」形成的品質不佳,將會抑制「內在好奇力量」的發揮,並且阻礙個人學習「外在環境力量」的本質。唯有透過思想不斷地修改「心智力量」,才能開始思考如何適應「環境力量」,並採取不斷學習的方式,越過「心智力量」的阻礙,協助「好奇力量」的發揮,讓自己能夠達成目標。倘若忽視三大力量的交互作用,沈溺於分析外在環境的技巧,將會讓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之上;追根究底,自己將成為內在心智力量品質不佳的受害者,持續破壞看似技巧完美下應該有的結果,卻始終無法認知到「每個結果其實反應整個人」的事實。所以,基於內在力量帶動行為的條件下,每位交易者都應該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結果,這也意謂著必須為自己負責,持續追求成長,以充分地了解內在與外在的環境。
管理心智能量—所謂的「管理」即運用「理性思考」,取代、整理、增添或減少心智結構中的「能量」。「理性思考」亦可視為一種「能量」的工具,將其導入心智結構中,目的在於改變其中能量的成分及構造。所以,透過「理性思考」進行推理、創造與詮釋,人們能夠跳脫生活中深感痛苦的惡性循環,超越現有心智結構中「記憶」、「聯想」及「信念」的限制,進一步觀察出外在環境提供更多的選擇,並因此逐漸步入學習的行列,最終治療情感的傷口。這也意謂著「改變」,其實就是願意「理性思考」的結果;而針對心智結構,「理性思考」亦具有「補償能量」的功用。於是,光是透過「理性思考」質疑自己「不證自明」的信念,便能夠為自己帶來許多不同以往的選擇。長期認定自己的知識不夠完善,並透過「理性思考」持續進行學習,將能使得自己持續進化至不同的狀態,逐漸推進至充分理解外在環境本質的境界,亦會逐漸提升自己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然而,在這過程之中,難免因為無法熟知全然的外在環境因素,導致常有錯誤發生,但這卻無礙於持續追求的動力;因為錯誤意謂著「自己還沒學會卻必須學習的知識」,而不是一種定義懸掛於前,只要犯錯便進行懲罰;採取後者錯誤的作法,將會培養出恐懼的心態,並因此扼殺跨越錯誤後的進一步學習。管理心智能量帶來眾多好處:(a)提高安全感及信心—養成隨心所欲地改變內在,以適應外在任何變化的習慣,將能知道自己能夠面對各種狀況,因此產生安全感及信心。(b)提高滿意度—不斷透過學習以改變內在,將能相對地習知更多外在的本質,使得運用內在驅動行為與外在互動時,能夠產生更有成效的結果,進而提升滿意度。(c)增強直覺—學習越多外在本質的知識後,將於內在取得與外在某種同步性,進而感受到外在下一步可能的變動。(d)增長智慧—打破恐懼、挫折與不滿的惡性循環後,將體驗到外在變化的所有面向,更能因此憑藉著衍生的智慧—亦即在每一個黑暗時刻中,看見更多的希望及相隨的選擇。
推動改變的技巧—如上所述的「理性思考」能夠等效抽走信念中的所有能量,使得舊有的信念如同灰燼一樣,無法有力量對作為產生影響;然而,在改變信念的過程中,還是會體驗到一些衝突及不適;隨著持續改變的步調前進,這些感受終將會消逝,最後使得「理性思考」的技巧能夠運用自如。從檢視內在信念的練習中,可以觀察出哪些信念相互衝突,並妨礙目標的追尋,便能夠透過「向自己提問」、「用寫作推動改變」、「練習培養自律」、「自我催眠」及「積極肯定」的方式,有效地將後天不同於舊信念的想法,輾轉透過長期的實行,植入心智結構當中。
最終,在成為有紀律的交易者,作者提供了幾個關鍵步驟:
交易成功的步驟—(a)聚焦要學習的知識—交易最後賺賠的金錢,只是善用知識行動的副產品。專注於最後的金錢,會抱持著「市場」承擔所有責任的觀點;而專注於過程中該學習什麼,會抱持著「自己」承擔所有責任的觀點。(b)處理虧損—要事前界定虧損的定義,才能在實際面臨虧損時,勇敢面對虧損並立即執行停損,更能快速調整對於虧損的信念,透過虧損進一步學習未知的觀點。(c)成為一種市場行為的專家—專注於一種經常重複「特定行為型態」的專家,透過簡單的交易系統顯現出視覺上的市場行為,並從中徹底地了解此系統中,不同因素間所有的交互關係,以及從中創造交易獲利的能力,以此建立起信心基礎,而不會被市場中無窮盡的可能性壓垮。(d)學習完美執行一種交易系統—看出市場中的機會與根據此機會執行交易,通常是不同的兩件事。交易系統針對人類過去集體行為之間的關係,利用數學進行界定、量化與分類,再從統計學的角度,告訴交易者未來可能的結果。交易者實際交易當下,必須在交易系統的數字或分析與個人交易行為間,建立起「機率」而非「必然」觀點的連結性,並應用心智紀律,建立起完美執行交易的習慣。(e)學習依據機率思考—單獨一位交易者無法憑一己之力,扭轉整個交易市場的行為,同時也無法十分確定市場中的群體,下一步將會根據信念做出何種交易行為,但卻可以根據市場提供的資訊,判定市場下一步可能如何反應,以此做出市場未來行為的可能性評估。(f)學習客觀—在內心建立起「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信念後,才能以「客觀」的方式觀察外在,容許市場發生任何事,而不是以「自我認定」的方式發展;如此,將擺脫對市場建立起以「要求」為基礎的期望,走向以「自由評估機率」的方式看待市場,並會開始盡可能地預測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然後開始思考在面對每一種狀況時,自己應該要怎麼反應。(g)學習監督自己—當內心浮現「未來什麼事一定會發生」,而不是「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的想法時,便要當心自己正在用支持自己部位的觀點,合理化市場的行為,也就是沈浸在自己的幻想裡進行操作,此將會讓市場發生不在自己考量內的事情時,徹底地破壞自己的交易結果。若發現自己開始注意交易後的金錢回報、夢想實踐及目標願景,而不是注意市場結構及資訊時,要當心自己將會扭曲或逃避市場資訊,以便能夠符合心中的期望,讓交易結果可能同樣地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