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首先從三大分析,概述各自採用何種方式,以導向成功投資的目標;同時,順勢提及各自的局限性,以及最終應該先採用的分析方式:
基本分析—主要針對特定的投資標的,考慮可能影響供給與需求,並造成相對平衡現象的所有變數。大多數會透過建立起的數學模型,探討各種變數的意義,以此預測未來某一個時間點的價格。然而,投資者幾乎沒有根據模型中的變數進行交易,大多反而針對個人情感做出反應,使得價格呈現出劇烈震盪的現象;儘管基於分析對於未來預測準確,也會因此很難繼續持有部位。
技術分析—主要相信個人會有某種行為模式,而個人所組成的團體,則會根據此行為模式不斷地互動,以此形成特定的集體行為模式;而這些模式可以透過「型態」觀察及量化,在統計上具有重複出現的可靠性。換言之,透過技術分析可以進入市場心理,根據上一步的型態,預測下一步可能的變化,觀察出當下與透過基本分析預測的未來間,價格因為交易者心理而呈現劇烈波動的機會。然而,看出市場具有無數的致富機會,跟展開行動把握住機會之間,並非總是有著必定的連帶作用,甚至呈現出巨大的落差,使得透過技術分析進行交易,亦存在著許多讓人不滿的地方。
心理分析—主要集中探討「自己和交易的本質」,來進一步弭平「觀察分辨」與「實際執行」交易機會間,所造成的重大差距—「心理落差」;並使得實際交易時,能夠像純粹觀察市場一般,輕鬆、簡單及沒有壓力。克服心理落差並長期獲利的贏家,主要並非基於「崇高的智力」及「高明的分析」;雖然這些有一定的幫助,卻不是關鍵性的因素;絕大部分在於「思想」上的不同。主要在於擁有「獨一無二的心態」,使得自身的心智彈性極大,能夠接收市場訊息本身欲透露的觀點,並在逆境中保持信心,維持紀律與專注,不受自身被觸發的「恐懼」與造成的「交易錯誤」所影響。關於心態上的不同便是交易前,「完全接受與擁抱風險」與「因為交易便假設在冒險」,兩者之間的重大差距。前者全然接受交易始終存在風險,便不會因為自己的「扭曲觀點」,造成解讀市場訊息時,產生恐懼的感覺,而驅使自己進行規避,嚴重影響交易的結果;後者則存在某種不接受風險的程度,進而產生恐懼的感覺,並總是想要進行規避;然而,規避無法規避的事情,將會對情緒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交易的結果。當中在於恐懼的情緒因素,會使人縮小注意力的範圍,只落在使人恐懼的訊息之上,而忽略其它的訊息;結果便是投資的決策,僅根據非常有限的資訊,讓投資成功的可能性更加限縮。倘若對於自己其實是根據「信念」,以及順勢衍生的「心態」,形成對市場資訊產生看法,這件關鍵事實一無所知時,便會將無法創造長期獲利的原因,歸咎於不了解市場行為,並導向多了解市場行為,而不是多了解自己信念的方向。
交易市場存在著近乎無限多種的投資組合,亦存在著近乎無限多種解讀訊息的方式,乃至於近乎無限多種的交易活動,以展現表達創意的無限自由,使得投資對人們產生「吸引力」;卻因為每個人不見得具有適當的「心理力量」,以因應此種限制相當少的狀況,使得長期成功的交易者相當少。唯有針對心理結構進行調整,方能在自由自在的交易環境中長期生存;然而,欲創造的心理結構,有可能與既存的信念相互衝突,進而產生許多極為深層的抗拒力量,使得改變極為困難。社會結構連帶家庭結構,在個人出生前便已存在;個人如同每個人則存在著好奇心,依據內在導引力量的不同,對不同的東西產生熱情及興趣。然而,社會及家庭常會要求個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常常與內在真正想要表達的自我相互衝突,使得此股需求與慾望,在內心創造出「心理真空」後,無法透過思想的啟發,起身於外在層面行動與表達,以填補心理上的空缺,進而造成情感上的痛苦。長久無法實現的內在動力,更無法透過宣洩的方式解決時,將會累積起來,驅使外在行為表現出來;換言之,將會影響專注於交易的能力,影響採取有紀律並持續一貫交易方法的能力;此便是當人們暴露在自由自在的交易環境時,必須十分謹慎注意到的「危險」。交易市場以「行為型態」的方式,向交易者透露出可能買賣的機會,卻僅僅如此而已,並不存在進一步的規範,以限制交易者的交易行為;所以,為了防止上述的「危險」,對眼前的交易行為進行扭曲,或是給予各種合理化的說法,例如交易不可能虧損、事前決定風險無關緊要,而導致自己傷害自己的情事發生;交易者必須以特殊的心智紀律,創造出一種內心結構,也就是交易的「安全措施」;能夠使得內心自由地驅動「有意識的行動」,得以規範住自己的行為;使得交易時總能專注於「最大利益」,而不致於成為「被動輸家」,而是「主動贏家」。
對交易者而言,來到自由自在的交易環境,許多的問題將會因此暴露出來:
不願意制定規則—長久在社會結構下生存的人們,受外在一套規則所支配,而壓抑內在自我許久;投入自由自在的交易環境後,由於沒有如社會般外在的支配力量存在,使得人們開始得以享受表達的無限自由;外加壓抑的內在自我,因為許久無法透過外在實現,早已累積而成龐大的心理動力;兩者疊加的結果,使得人們執意透過外在表達內在自我,對於再次遵循外在規則,將會產生抗拒且拒絕的心理。然而,不在交易環境中制定規則,將會驅使個人在瞬息萬變的交易環境中,暴露在任何可能的危險之中。
不想負責—所有的交易都是個人對市場資訊解讀後,自行決定採取何種方式展開行動;所以,無論行動後的結果如何,個人都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然而,絕大部分的交易者,樂於處在自由自在的交易環境中,卻採取隨機或是沒有規劃的方式進行交易;這樣一來,導致自己將滿意的結果,歸屬於自我的功勞,而將不滿意的結果,卻能輕易地往外推拖給隨機的因素,也就是不必正式負起責任。事實上,市場的行為型態具有「隨機性」,卻又同時具有「持續一貫性」,採用有紀律、有組織又持續一貫的方式,將能徹底把握住這些機會,而不會一再錯過。
沉迷於隨機報酬—這樣隨機卻又不定時出現的報酬,只要一出現便會產生驚人的報酬,而有著令人欣喜若狂的感受,將會讓人因此養成「隨機交易」的心態,以及相應的交易方式;更嚴重的情形便是因此「上癮」,而對於其它的正規交易方式,陷入「別無選擇」的境地,形成一種形式的阻力,妨礙交易者創造出能夠長期獲利,所需要的關鍵心智結構。
外在控制與內在控制—長久生存於社會環境中,早已養成人們倚賴社會基礎,並藉由自己對於外在的控制,來達成自我需求的習慣;然而,在交易環境中,每個人必須藉由內在的控制,對於外在市場的資訊進行解讀,並讓自己的想法配合外在環境,為自己的生存進行奮鬥;而無法透過外在控制的方式,藉由控制市場的行為,來達成心中設立的目標。
當交易者想要踏上成功之道,便必須為自己的交易負起責任,而主要能透過以下兩個面向的努力達成:
塑造你的心理—當交易者走向心理分析之路時,他必然充滿熱情而願意學習,透過改造或建立出特定的心理結構,使得他擁有不同於一般人的「信念」及「態度」,能夠採取許多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再下意識地扭曲市場的資訊、猶豫不決、魯莽與恐懼,以及無法檢視及控制自己形成自制,使得交易時犯下錯誤,而更能徹底幫助自己,達成長期獲利的目標。大多數交易造成的虧損,並非交易技巧或市場知識不足,而是對錯誤及虧損的信念及態度,以及愉快時變得魯莽所共同造成。培養出應有的信念與態度後,交易者並非靠著「意識」或「理性」層面,進入這種不怕犯錯的「心理順境」;而是透過自己積極地努力,不斷地從結果中進行反思,並在改進後繼續前進,而不陷入自我消極的批評當中,最終所達成一種具有「創造力」的狀態,自然而然且毫不費力地身處於其中。然而,這樣的「心理順境」,在「初次交易者」及「連續獲利交易者」身上相當常見,卻不是以「追求勝利的態度」為基礎,所營造而成的心理狀態。前者主要因為尚未在交易中,體驗過讓他們害怕的痛苦;而後者則主要因為連續獲利,帶來心理上的無憂無慮所導致。
對虧損的反應—非常高明的交易者因為擁有「虧損不可能避免」及「完全接受風險」的信念,以致於交易最後的結果不慎虧損時,並不會讓自己對於交易的態度惡化,並再次進行下一次交易;然而,絕大多數人並未全然擁有這樣的信念,使得虧損之後產生情感上的痛苦,並開始責怪市場。有著這樣自然的反應,出自於孩童時期的實際經驗,外在權威型人物因為安全考量或自我情緒因素,私自決定將外在事物從我們之中移除;當時因為我們還年幼,不懂得透過內在的想法琢磨眼前的經驗,於是便將當下的情感痛苦,輕易地歸咎於外在的人、事、物;長大成人後,此類的事情再次發生時,藉由孩童時期經驗產生自動的聯想,亦將交易虧損的結果,自動歸咎於外在的市場,而並非自行承擔起責任。然而,市場除了促進交易的規則外,其它部分皆由眾多的交易者共同構成—小至個別的交易者而大至眾多的交易者,並且彼此皆以從市場中賺錢為目的;於是,任何對於市場的責怪,仔細地探究皆出自於自己,並沒有充分且認真地思考過「市場本身對你毫無虧欠」及「交易是個零和遊戲」的事實,導致於在對交易的最深處認同中,無法承認及接受自己要完全負起責任。倘若認為自己不必為滿足市場中其它交易者的期望負責,那麼也不應該天真地認為市場應該為自己負責;交易者必須獨立學習如何從市場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有了這樣想法後,便能全然地相信自己交易的行為及結果,都是出自於自己對於市場資訊的解讀,並且自行決定後採取行動所產生,也就是自己必須負起全部且絕對的責任。事實上,市場每一刻呈現的資訊皆為中立的,而是身為旁觀者的交易者,本著內心所學習到的觀點,進行解讀而產生意義;倘若能夠毫無情感偏差地解讀市場資訊,將能視市場為提供「無數機會」之處,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最大利益」及「所學一切」採取行動。從這樣中立的觀點進行延伸,將虧損怪罪於市場,將會產生市場與你作對的觀感;然而,實際上卻是自己與「不完全接受市場對你毫無虧欠」觀念形成的不利影響奮戰。無法深切地熟知這點,將會急著透過「外在市場分析」,來避免「無法長期獲利」及「虧損」的問題,卻不是透過「內在信念剖析」,導引自己為交易結果負起完全的責任,進而追求中立地解讀市場資訊,最終邁向交易致勝之路。一旦踏上克服外在市場之路,主要的目的便在於「阻止市場再度傷害自己」,因此並不是為了「交易獲利」,卻是為了「避免痛苦」;正因為「避免痛苦」這樣深沉的因素,驅使著自己將某些市場資訊認定為「令人痛苦的資訊」,並轉為深沈的內在認知,自動驅使自己展開行動趨避,以避免再次受到痛苦的打擊,使得自己過濾掉實為中立的市場資訊,最終使得自己不是錯過獲利的機會,就是深陷在深度的虧損之中,唯有退出交易進行回顧後,才能清楚發現這些事實。在此便陷入一個惡性的循環:自以為虧損的問題在於對市場了解不夠多,於是學習越多市場的知識後,對於交易致勝的期望也越高;然而,實則內心已由「無憂無慮」的信念,轉變為「避免痛苦」的信念,使得自己已經無法中立看待市場資訊;最終交易的結果將嚴重不如己意,卻讓自己依舊誤判是了解市場不夠所造成,並持續學習更多的市場知識,對交易抱持更高的期望,卻持續不如己意,造成自己處於更加虛弱的狀態,直到自己憤恨地退出交易,或是體認到自己的觀點出了問題。
要成為非常高明的交易者,並成為長期的贏家,必須要認定達成目標的關鍵存在於內心中,而並不存在於市場上;因此,必須透過「調整心理」的方式「了解風險」,而能持續保持自「交易信念」中,延伸而出的「持續一貫心態」:
交易信念—「交易致勝」及「長期獲利」與「快樂」一樣,都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內在「信念」造就出「心態」,於是快樂的人原本就是快樂的;然而,若沒有內在「信念」而僅憑藉著外在「條件及情勢」,一樣可以感到快樂,卻極有可能無法「長期」感到快樂。同樣的情況亦可以引用到交易上,若擁有「持續且自然的交易本性」,交易者便能持續保持「交易致勝」及「長期獲利」,而不用設法透過努力維持,因為「信念」促成的「心態」本身,便一直具有持續性。由交易的觀點看來,從非常高明的交易者看出機會開始,直到最終採取行動,交易的過程一直都很輕鬆,並不需要特別透過「努力」將之變得輕鬆;反倒是自然而然地與當時的時機合而為一,不必刻意地配合其中的機會,而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所學,以中立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市場資訊,最後沒有任何的抗拒或奮鬥,便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展開行動。因為一旦需要努力,即代表必須抗拒內心某些信念所形成的心態,例如沒有痛苦的心態,將會導致濾除相關的市場資訊,也意味著讓自己脫離其中可能的機會;否則,只需要讓自己處於「隨時準備好」的狀態,以便可以「隨時順著機會」去做就行了。
了解風險—從事有潛在風險的交易,便代表已經接受風險,是常見的錯誤認知;真正地接受風險,必須接收交易的結果,並且在情感上不會感到不安及恐懼。這樣關鍵的不同,在於後者思考過「交易的本質」及「自己與市場的關係」,並不會因「虧損」而怪罪市場,而引發心中的「防衛機制」,以進一步趨避曾經因虧損而產生的痛苦,並引導自己脫離市場中的「可能機會」;反而,自己的心態不會受到「市場行為」所影響及決定,更不會對其產生期望;所以,不需要額外的努力奮鬥,便能夠做好「利用機會」的準備,以便機會到來時,能夠盡力利用機會並採取行動;唯有如此,才能始終維持住成功交易的信念。
調整心理—一般人與非常高明交易者的心態之間,總是存在著若干的距離;透過特定的經歷及書籍的閱讀,常會讓人心理產生變化,猶如靈光乍現般地頓悟某種觀念的正確性,並促使自己的觀念改變,例如市場的行為存在「機率性」,以致於總是存在「風險」,而自己必須為所有的決定負起責任。然而,「透過學習並同意新觀念」與「相信新觀念後採取行動」之間,總是存在「不對等」的關係。相當多交易者雖然已熟知自己恐懼的不理性及源頭,更同時任由恐懼自行生成,自我允許這兩種「相互矛盾」的信念共存著,而不想耗費精神並透過努力,進一步來克服恐懼。「無法得知恐懼的源頭」與「得知恐懼的源頭而不採取行動克服」,兩者都代表在交易的信念上存在問題;除非自己願意想通,進一步透過自我的努力,將恐懼信念的能量極小化,方能對自己的交易有著正面的幫助。
面對表達自身性質的市場時,交易者透過五官接收特定市場資訊的「能量」,進一步再透過神經系統轉為電流脈衝,促使神經形成連結而變成「記憶」,以及與此市場「存在本質」有關的「信念」。此處稱為「心智」的地方,因此具有「結構」且帶有「能量」;所以,透過五官接收外在事物的資訊,可以視為是一種「能量交換」的過程。總而言之,我們與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將會以「結構性能量」的形式,讓學習後的「記憶」及「信念」,進一步儲存於「心智」中;由於能量並不會佔據空間,也就可以認定我們具有「無限」的學習能力。任何能量都具有表達「本身形式」的「行動力量」,因此「記憶」及「信念」將會影響感官,表達出其本身的形式與內容,也就是對我們感官接收的資訊內容,產生強而有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的資訊將會被濾除。換而言之,那些尚未學習到外在事物的相關知識,亦不會在心智中形成「記憶」及「信念」,使得這些事物出現在感官前,將不會被我們辨別出來;所以,絕大多數的外在事物早已存在,卻因為我們無法辨別出來,就好似從未出現一般。所以,心智能量將會限制感官,形成一種封閉循環,只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以致於儘管充斥著許多可能的機會,卻因為沒有學習過與這些機會相關的知識,因而看不出這些機會存在;除非我們學會對抗心智中早已存在的能量,也就學會對抗阻止我們進一步學習與發現的能量。可以進一步將此觀念擴展至交易的風險中,當人們在某次交易中不幸虧損,將會在心智結構中存有負面性質的能量,以致於下次的交易中再次面臨同樣的情境時,將會觸發其對於當下風險的過度反應,形成不理性的狀態;然而,對於一位沒有經歷過類似虧損的旁人眼裡,並不會認定當下的風險極高;由此可知,對於風險的認定,實際上是相對的而並非絕對的。
由感官接收到外在環境的資訊後,將會以無意識且非刻意思考的「聯想」方式,連結上與「記憶」及「信念」相似性質、特性、本性及特徵的東西;因此,對於人們當下的外在體驗及隨之而來觸發的想法,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倘若一個人曾經有過不良的經歷而造成痛苦的感受,那麼將會造成心智中的「記憶」帶有負面能量,而此「記憶」的內容則包括了當時視覺及聽覺上關鍵的元素;一切事過境遷後,不預期地再次身處於相似的情境時,感官再次接收相似於先前的外在資訊,儘管早已遠離當時的情景,依舊會促使人們以「聯想」的方式,自動將「記憶」的負面能量釋出,造成再次痛苦的感受。這種動態的過程稱為「投射」,也就是將過往的經歷所產生的痛苦,投射在當下眼前的人、事、物上;儘管眼前的人、事、物可能絲毫不帶有令人痛苦的性質,卻因為「投射」的關係,被當事者自動套上與過往經歷相同的性質。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當事者當下所認定的事實絕對不是真理,但當事者卻因為確實的痛苦感受,而認定此為真理。由於當事者受限於過往的經歷,而使得自己產生的痛苦感受,進一步限縮了自我的注意力,而難以由此開放出自己,面對並學習其它更多的可能性。無論旁觀者怎麼告訴當事者不痛苦的道理,當事者依舊受困於自己的負面能量,以此產生的觀點來看待眼前的人、事、物,更別提自己認知到痛苦的來源,完全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卻總是以為來自於外在的環境。同樣的原則可以套用在交易者身上,當交易者面對市場時,若感受到威脅而害怕,必須清楚地理解威脅的來源,並不是來自於眼前的市場,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實際上,市場僅會以中立的方式,提供交易者波動的資訊及可能的機會;因此,交易者必須克服內心恐懼的源頭後,才能真正看見這些資訊,並依此果斷地做出交易的決定。所以,面對應該交易時卻猶豫不決,必須詢問自己究竟是純粹根據市場提供的資訊作判斷,還是受限於自我內心投射而出的資訊,這點將是十分關鍵的面向。由以上的討論得知,人們總是不斷地把外在的東西,跟內心已經存在的東西聯想在一起,以致於外在的情勢總是如同於內在的記憶;所以,如何克服內心聯想的負面傾向,並加以控制整個聯想的過程,將是看出市場無數機會的關鍵,更是創造長期交易成就的重要一環。
一位成功的交易者憑藉著以下的原則:(1)交易時不害怕也不過度自信(2)從市場的觀點解讀市場提供的資訊(3)持續專注當下的機會流程(4)在結果不確定的信念下自然地進入順境,以致於能夠長期獲利。由於對於未來「不確定」的信念極強,使得他們毫不懷疑「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不會把當下的狀況與最近不好的交易結果聯想在一起,亦不會去推敲市場未來的走勢。因此,面對當下市場所提供的資訊,能以開放自己的方式,使得自己與外在進行能量交換,以學習到過去不了解的市場知識,更能處於內在與市場同步,將自己與集體的心智完全融合,而處於「順境」的心智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之中,理性思考退居於後,以避免過多的干涉,並進一步讓交易者透過「直覺」或「預感」的方式,預期市場方向上的變化。在這樣的過程中,交易者將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能夠提高交易成功的機率,並因此能夠隨時做好準備,以便好好掌握住出現的任何機會。
市場隨時都可能發生任何事情,因為市場由眾多交易者組成,而個別的交易者則是影響價格的基本力量。交易者進行交易的原因有千百種,通常難以為人所知,但他們總是抱持著「對未來的信念」,驅使自己進行交易以便能夠「獲利」,最終導致價格產生「波動」—倘若他相信投資標的未來會值得「更高價」或「更低價」,便會「買進持有」或「賣出了結」;於是,可以將「市場行為」視為交易者「對未來信念」的函數。因此,可以歸納出市場價格波動的動力,來自於集體交易者對未來信念的淨動力;也就是說任何時刻,當兩種對未來極端信念形成極度的分歧時,而其中的任一方取得壓倒性優勢時,市場價格便會往任一極端的方向產生波動,而這就是價格最終的限制。然而,促使交易者抱持信念的背後原因,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對照他們最後以「沒有紀律、沒有組織的隨機方式」進行交易,就算得知這些原因,也無法讓人對可能的交易結果進行推估及歸納。最高明的交易者會全然地接受,市場中只要有任一位交易者採取行動,「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事實;所以,他們會在交易前仔細地界定出任何可能的風險,當市場行為不如預期時,能夠毫不保留地停損;當市場行為一如預期時,能夠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資金控管規範」,遵守紀律進行獲利了結。人們永遠無法得知多少交易者在場外觀望,多少在市場中的交易者想要買進及賣出,更遑論得知他們維持決定的時間,以及未來會不會改變決定,這些隱藏的變數永無休止地變動,並總是對市場行為產生「持續性作用」;所以,高明的交易者會發自內心地承認這些變數始終存在,並納入自己交易決策中的一環。一般交易者總是出自於能夠「根據市場當前的狀況,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變化」的原則,讓自己「不界定風險」、「不停損」及「不系統性地獲利了結」,破壞自己在投資市場中的心理及節奏,乃至於最後的結果。進行交易最為正確的信念,便是「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這必須是不可撼動且堅強的基礎;倘若沒有培養出這種信念,將會讓自動攔阻並避開自己覺得不可能出現的市場行為,而徹底地處於自我封閉的卻誤信念中,直到產生慘賠的最壞結果為止。
交易者的「長期成就」為「機率」的函數,但根據具有不確定的結果事件,創造長期的交易成績,卻十分讓人不解;然而,賭場的主要功能,便是從純屬隨機結果的事件中,創造出長期豐碩的營收。由於賭客手上的每一手牌與另一手牌相比,在統計上彼此都是獨立的,所以贏錢與輸錢一定是隨機而無法預測的,但是如果賭的次數夠多,以整體的結果而言,便會產生持續一貫且可以預測的可靠結果。根據「機率」思考,便會產生兩個層次且相互衝突的概念:以個別而言,每一手牌都不確定且無法預測;以整體而言,一連串大量手牌卻又相當確定且可以預測。所以,職業賭徒誠然相信每一手牌都獨一無二,因此不會毫無意義地去預測每一手牌的結果,更不會投入自尊心,去賦予情感上特殊的意義,並證明自己非對不可;然而,他們卻信心十分堅定,輕鬆自在地等待樣本數夠大時,讓機率自行發揮優勢,為自己帶來最終的獲利。仔細思考市場中最高明的交易者,他們思考的策略與賭場中的職業賭徒,完完全全相同。交易者可以透過遵循「標準」的分析工具,辨認出市場中所有參與者「集體行為型態」的「界限」;交易者在任何的交易中,得以憑藉這樣的「標準」及「界限」,也就是交易者「已知的市場變數」,佔住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就好像賭場利用賭博規則,佔住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一樣。至於在交易市場中「未知的市場變數」,便如同上段的敘述中得知,為所有可能進場交易的交易者,根據其信念進行的每一筆交易,進而對「集體行為型態」所產生的所有影響。綜合以上已知與未知的市場變數,任何交易者即使能夠透過一套標準,得以看出未來的交易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在進場交易後,其他的交易者隨後的交易行為,還是會讓這筆交易的結果呈現不確定性;原因在於每一筆交易在統計上,都是彼此沒有任何關係的;所以,這其實也透露出一個事實:即使交易者看出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還是有可能被盈虧呈現「隨機分配」的結果所影響,而非必然有著正面的結果;交易者只能做到佔住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等待未來事件的樣本數夠大後,能夠真正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當下的市場型態儘管看似與過去相同,但當下的集體交易者中,只要有任何一位對未來的看法不同,並決定做出對應的交易行為,便會就此改變當下市場型態的結果。了解此「不確定性」及「機率性」的交易本質,並不等於就能夠全然以此觀點進行交易。此肇因於人類的大腦是根據已知的知識做出決策,而已知的知識是由過去發生的事情中得知;然而,市場每一刻的行為卻總是新穎且獨一無二的,僅有某些部分類似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人們只會透過已知的知識,看見眼前與此相關的資訊,再扣除因為恐懼心理所排除的資訊,徹底地侷限住自己觀看的視野;除非透過刻意的思考,將具備機率性質的信念,完全地整合至心智系統中,完全地接受所有的可能性,內心絲毫沒有抗拒也沒有衝突,才能在交易時,把「未知的力量」考慮進去;否則大多數人就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層次」,而誤以為自己已經根據此信念進行交易,實際上還是以「自己知道一切」及「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行動,最終導致自己交易失敗。另外,執著於「市場分析」的交易者,似乎希望透過此帶來的「確定感」,安心地進行交易;然而,想要在實際上沒有確定感的市場,創造出「確定感」,並對其抱著清楚、明確且僵化的期望,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作為;因為將會透過「已知一切」的信念,否定所有未知的資訊,進而扭曲實際上發展的市場,最終讓交易徒勞無功或慘敗;唯有事前接受「不知道事件結果如何」的觀念時,才會讓自己保持「中立和開放的心態」,並進一步毫無顧忌地接收市場上所有的資訊。
交易前必須探究期望的本質,因為一般人是在抱持期望之後,才開始進行交易。當人們對事件產生期望,便是把他們「已知且相信的事實」投射到「未來」,並希望未來的事件,能夠正確無誤地如自己所想順利地發展;此也意謂著自己的心態,並不是處於「中立」及「開放」的狀態,而是呈現「偏頗」及「封閉」的狀態。同時,對事情產生期望必須特別小心,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比不能滿足期望,所造成的「不快樂」及「痛苦」更為嚴重;遑論從頭到尾抱持著錯誤的期望,使得事件最終的結果,根本難以如期望達成。既然根據已知的事實產生期望,人們也會自動避免接觸未知的資訊,進而造成情感上的痛苦;於是,便會自動用已知的觀點,自動濾除與期望不符合的外界資訊,遮蔽了自己看出事件實際發展的趨勢。然而,市場本身只反應出價格上漲與下跌,以及整體型態的中立資訊,並不帶有負面的能量;主要透過資訊的接收者,也就是交易者賦予資訊負面的性質。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是由共同的分子結構所組成,卻沒有一致的心智結構,以致於沒有一致且標準化的心態,讓人們面對相同的中立資訊時,皆能夠以中立的方式進行解讀,卻更像是各自解讀為具有正面或負面的性質。當交易者沒有進場交易時,由於沒有涉及任何的利益,也就對市場行為不抱持著期望,自然能夠純然地觀察市場透露的資訊,而不會對整體資訊加上任何因為自己觀點所造成的限制,進而視某些資訊帶有威脅性或負面能量的特質。
中和交易者對於市場的任何期望,將能降低因此所帶來的情感風險,以及進一步失敗交易的可能性。為此必須依序創造出以「機率」為基礎的心智結構、信念,乃至於對應的心態。所謂的「機率」,代表全然地相信下列的「五項基本事實」:(a)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b)不必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變化。(c)定義有利於自己成功交易的任何一種變數,其所產生的盈虧都是隨機分佈的。(d)有利於自己能夠成功交易,只是顯示其發生的機率高過其他事件。(e)市場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開放的心態,完全接受市場中,總是有「未知的力量」運作的事實,使得自我的理性思考保護這些事實,對抗自己確實「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變化」的想法。最高明的交易者只會處於「當下」的狀況中,並且不會設法「追求正確」,或是設法「避免錯誤」;同時,當市場的資訊透露出成功的機率不在時,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接受,並趕緊出脫手上的部分,轉而等待下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到來,而不會堅持某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任由自己造成可能的虧損。
市場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只是一系列「漲跌型態」,透過「技術分析」能夠把某些型態當作對自己有利的優勢;然而,任何型態所形成的優勢,充其量只是顯示市場往某一方向波動的機率比較高。關鍵在於每種型態的組成,皆由交易者集體的交易行為所促成,儘管不同型態皆暗示著「持續一貫」的特質,並且看起來可能「完全相同」,但由於各個型態由「不同交易者」的行為所構成,導致各個型態間只有「隨機關係」。人類的大腦天生以「聯想」的方式,對於外在的資訊進行反應,面對這種「完全相同」卻又呈現「隨機關係」的矛盾,將會變得難以處理。人們相信正確的「信念」,會透過「聯想」的方式,促使他們自己配合「期望」,隨後認知、解讀並定義市場資訊;然而,市場每一時刻皆獨一無二,一旦市場產生的資訊,類似於人們所擁有的「信念」及「期望」,便會在內部與外部之間形成能量的交換,進而引發一種心態,例如欣喜、恐懼、後悔等等,使得人們誤以為自己所見的資訊,即為市場呈現的完整資訊。所以,人們總是遭受「心態」所支配,將引發的自我感受視為不容懷疑的「絕對真理」,但是以市場上任一時刻的「可能性」相比,引發心態的「信念」可能並非「正確無誤」。因此,市場總是有「未知」在發揮作用,人們卻總是認定一切為「已知」,便不會去仔細考慮所有未知的力量,以及其所產生的各種可能性。這種「未知力量」來自於其他眾多交易者「對未來的信念」,由於人們無法得知所有交易者的心理變化,所以也就不可能得知他們交易時,會造成的任何結果。
交易者可能十分清楚某種交易型態,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有多少,以及自己可以運用何種計畫,幫助自己在交易中獲利,但如果將自己已知的範疇,擴大到知道市場未來的行為,就會陷入無法完全解讀市場資訊的問題,導致交易虧損的可能性激增。交易者完全相信「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及「不必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變化」,便不會在心中以「自己觀點」形成「期望」,而是以符合「市場觀點」的方式形成「期望」,如此便能大量降低不符合期望時,經歷所有情感痛苦的可能性,也就不會自動促發人體的逃避機制,進一步限縮自己認知市場資訊的範圍;如此一來,交易便徹底被自己認定為「機率遊戲」或是「數字遊戲」,「正確與錯誤」及「獲利與虧損」便不再具有同等的意義,而是呈現「隨機分佈」的關係。想通這關鍵的本質後,面對交易虧損時的反應,便不會再附加上「負面能量」的特質,而是專注在對自己有利的「成功機率」中,藉由每次的虧損而更接近獲利。越相信市場「機率」的性質,亦越相信市場中的每一時刻「獨一無二」,便越不可能透過「聯想」進行交易,心胸便會越「開放」並保持「中立」的觀點,解讀市場的任何資訊;如此完整認知市場的全面樣貌,而不帶有過多的個人觀點,由市場告訴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將會促使我們處在最好的「交易心態」中,自發性地進入「交易順境」,並能夠充分利用「當下時刻的機會流程」。
了解上述有關「機率」的「五項基本事實」,只是實用的第一步;了解相關的知識後,新的知識並無法自動成為本身認同的一部分,還必須進入實用的第二步,也就是積極地訓練自己,根據這些知識進行思考,並透過實際的交易加以實現,方能讓破除人腦無法天生保持「樂觀」,也不會維持「當下狀態」的特性。然而,透過「五項基本事實」建立起「自己不需要知道」的新信念,必定會與「成功必須知道下一步有什麼變化」的舊信念相互衝突,如何完全轉移舊信念的能量,讓新信念的能量壯大,亦是實用訓練的重點。人們在嬰兒時期,將生活中五官運作的經驗,以沒有組織的意識資訊,不跟特定的文字形成關係,純粹地儲存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等待成人後,學會利用「語言」或「文字」並透過「聯想」的方式,結合大腦中既存的「記憶」,最終形成「觀念」。然而,「觀念」透過「文字」或「語言」的組合表達出來,看似毫無意義,卻承載著「記憶」的「能量」,成為與現實有關的「信念」;因此,後天的經驗如「記憶」帶有「能量」,後天的琢磨如「語言」或「文字」帶有「結構」,兩者結合而成「觀念」,引領出內在深沉的「信念」,使得「信念」具有「結構性能量」的特質。
「信念」為人們在生活中,據以行動至為重要的一環;然而,生活品質出了問題,卻不常有人回過頭來思考「信念」,此便是人生中最大的諷刺之一。主要的原因在於「信念」會讓我們經歷過的任何事情,變得毫無疑問且不證自明,使得人們不會對自認為沒問題的地方產生疑問;通常必須經歷過多年或重大的挫折後,最終才會開始了解「信念」是問題的來源。「信念」是在人們尚未得知利弊,並且在「無意識」的狀況下,透過「後天學習及累積」而來,並同時以下列的方式,塑造了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1)「信念」影響人們解讀環境資訊,以符合所相信事物的方式。(2)「信念」根據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投射至未來而產生「期望」。(3)「信念」決定我們做的事情及表現的行為。(4)「信念」影響我們對自己行動結果的觀感。每個人藉由生活所體驗到獨一無二的經驗,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信念」,並進一步透過「信念」,引發出對於外在環境的「感覺」,並總是認定此「感覺」為「絕對事實」;然而,外在環境卻呈現出各種「可能性」,導致於人們的「信念」可能無法呈現出最終的事實。除非人們有能力認知外在環境所呈現的每一種可能,否則人們的「信念」對於環境的反應,將具有程度上的侷限性,使得人們憑藉著「信念」,將無法精確地陳述外在環境的事實。於是,儘管外在環境富含「無數可能性」,而每個人的「信念」將會侷限自己的注意力,而無法完全看出所有可能性;因此,將「信念」與「外在環境的資訊」相比對時,將無法正確無誤,只有與自己「隨時希望達成的目標」相比對時,才可能正確無誤。換句話說,可以使用「信念」的「有用程度」,衡量「信念」的「相對正確程度」。也就是說於外在環境中,透過「信念」展開行動,並將成果與自己希望達成的目標相比,若覺得自己處於滿足、快樂或幸福的狀態中,那麼「信念」將十分有用且正確。
「信念」不僅僅為「結構性能量」,透過「信念」亦可以得知「期望」是否滿足及與「信念」相衝突的情事,以致於似乎更具備「意識能量」,也就是某種程度「知覺」或「感知」的性質。因此,類似的「信念」將會相互吸引,而相反或衝突的「信念」將會相互排斥。「信念」具有三種基本特性:(1)信念似乎會自行產生能量,並抗拒改變的任何力量。信念一旦形成,便無法摧毀。由人類歷史中,甘願忍受侮辱、折磨直至死亡,而不願意違背本身信念的偉大人物的事蹟,便足以證明信念的力量有多大。因此,某一個信念遭受忽略時,便會強迫人們的意識運作,承認此種信念的存在。信念自有的能量如此強大,當人們需要整併兩種對立的信念時,最為有效的做法便是抽走舊信念的能量,使其失去活力而無法發生作用;然而,其結構依舊存在,只是不再具有任何能量,來影響人們對於外在環境資訊的認知,也就無法影響人們的行為。將舊信念抽出的能量轉移至新信念中,便賦予新信念活力,以幫助自己透過新信念滿足期望。因此,新、舊對立的信念其結構同時存在,但只差別在其中的能量,已由一邊轉移至另一邊。(2)積極的信念都會要求表現。所謂積極的信念,即是人們接收外在環境的資訊後,一旦與信念的內涵相似,信念便會立刻插入意識思考中,強迫要求自己注意。信念對於解讀外在環境的資訊,並無法達成完整性及正確性,使得信念有某種程度上的界限;然而,人類的意識卻似乎沒有界限,可以對界限內部的信念進行思考,亦可以刻意選擇界限外部進行思考,達成所謂的「創造性思考」。一旦展開「創造性思考」,便是試圖創造出信念以外的事物,也就是不存在於內心的事物,或是與信念相互衝突的事物。因此,透過意識的「創造性思考」方式,將能夠擔任新、舊信念之間,能量逐漸轉移的媒介;然而,視舊信念能量的強大性而定,通常花費數年的時間完成能量的轉移,是十分常見的狀況。倘若能量轉移失敗,將會形成相互對立的新、舊信念並存的情形—新信念能量微弱且存在於表層,而舊信念能量強大且存在於深層,導致於一個人的認知雖然受新信念的影響,但最終的行動依舊受舊信念的強力約束,以致於自己身處於嚴重的矛盾之中,造成情緒上的無比困擾。在現實交易中的每一刻,都有交易者知道的因素,亦有不知道的因素;倘若交易者已積極訓練自己,並預期每一時刻皆為「獨一無二」,便是抱持著「正確的交易信念」;將會在每一時刻中,相信永遠存在著自己不知道的因素,而以「機率的方式」進行思考;因此,便不會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一切,而扭曲、否認或漠視市場中不符合自己認知的資訊,而遺漏了市場可能波動方向的重要訊息。(3)無論是否意識到信念的存在,信念都會不斷地發揮作用。人們不避刻意且主動接近任何特定的信念,信念便會對人們認知外在環境資訊的方式,發揮莫大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信念可能已內化至「無意識」的層級中,以不為人知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想及行為。
交易是利用「市場分析」去「辨認型態」、「界定風險」,並決定「何時該獲利了結」的一種數字遊戲。當交易者透過分析知道得越多,卻必須在「不確定」的狀況下,堅定地遵循上述的「五項基本事實」,調整出對應的「心態」,以正確管理自己的「期望」。要將「五項基本事實」整合進交易者的信念中,必須依序經歷「機械階段」、「主觀階段」及「直覺階段」。在三個階段中,必須將「我就是能夠創造長期獲利交易者」的信念,變為內在驅動的主要能量來源,讓自己以滿足此信念,進而達成目標的方式,正確地管理自我的認知、解讀、期望與行動。在此過程中,必須擁有強烈的改變意願,並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並一步一步地轉移既存且對立信念的能量,至主要的交易信念之上。交易者的信念引領出思想、談話及行為,而又透過思想、談話及行為強化自己的信念;因此,要成為長期獲利的交易者,在本質上必須注意自己各種的「心理程序」;可以透過自己的思想及談話,乃至於最後的行為,進行嚴正且客觀地檢視。真正傑出的交易者,並不會害怕在這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主要因為他們不會因此看輕自己,使得心中積存負面能量的記憶;反而能夠在坦然接受後,快速進行自己信念上的修正,以及對應思想、談話及行為上的調整。「自律」便是交易者的目標與其它負面信念起衝突時,重新將注意力引導到目標上的一種「心智技巧」;長久下來,便能將「我就是能夠創造長期獲利交易者」的信念,成為自己認同中的主導力量,引領自己達成「長期獲利」的目標;此時,便再也不需要「自律」,也不需要變成長期獲利的人,因為「長期獲利」已成為自己的一種「心態」,自然而然且持續一貫地展現對應的正確作為。最終,將能透過「直覺」來覺察出市場即將發生的事情,並迅速地採取防範的行動,以防止無法預期且負面的結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