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鼓手」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電影賞析

 

838a5a283300589126d2ed5235ad534c

 

電影情節環繞在美國著名的薛佛音樂學院(Shaffer Conservatory)裡,一位對爵士樂充滿熱忱的年輕鼓手和一位秉持鐵血教導的中老年教師之間,彼此互動的曲折故事;看似簡單的情節安排,卻因為兩人互動中不時蹦出的火花,而讓觀感備受衝擊而記憶鮮明。個人認為鐵血教頭於片尾前,由於遭受音樂學院解聘,在餐廳與退學的熱血鼓手相見時,發自內心說出的一席話,足以貫穿此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深刻意義,更能成為背地裡對於「學習」的骨幹述求;這些話的概略大意為:「許多人習慣針對學習者的表現,發出不錯的言論予以回饋;倘若學習者也習慣倚賴這類的言論,作為自我成果的評斷,將會因此安於現狀,而無法發揮出內在既有的潛能。」儘管許多人因為他極端的教學方式,例如言語上的羞辱及粗暴的行為對待,十分的不以為然,甚至引發學生自殺而結束生命,鐵血教頭卻認為沒人能真正瞭解他的用心,依舊自詡為激發學生潛能的推手。有別於一般的觀點,著墨在教學手段的合理性,個人的思考路線,卻想順著極端教學手段背後的原意,來到一個俯瞰「如何有效學習」的高原,試圖以涵蓋性的整體視野,思考熱情鼓手與鐵鐵教頭間的互動關係。

人們必須冷靜地思考,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是為了展現學習的成果,並以此作為與他人相較的利器,而自滿於取得相對的優勢呢?還是為了深究自我熱情的真實樣貌,以此不斷地精進自我,直至最後的可能呢?個人認為對於學習抱持的正確觀點,應該是後者而非前者;因為前者將學習的效能錨定於外在的他人,而後者則錨定於內在的自我;學習應當以自我為出發點,為了追尋自我而進行,並在純熟演練之後,懂得以此為價值回饋給眾人。熱情鼓手被退學及鐵血教頭被解聘,顯然是上述不同學習目的的分界點。

在這之前,鼓手的學習目的顯然是前者,他相當容易自滿於鐵血教頭的認可,以及親友聚會間相互比較後的優勢;於是,以鐵血教頭的經歷,這些他都瞭如指掌;他刻意在團練間放大節奏上的不準確、製造同儕間的競爭,外加言語及行為的粗暴,為的是製造「外在的衝擊」,來擊垮鼓手「內在的自滿」,讓他能夠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放下身段來追求精進。若以學習真正的目的來思考,鐵血教頭的教導原意應當存在於每一位學習者的內心,必須時時提醒著自己以理性的觀點,檢視學習的成果並加以修正,而非就此滿足於他人的評論,沈溺於情感上的自滿。從這樣的觀點思考,無論鐵血教頭的教導手段是否殘酷,它就只是一種點醒的機制,告訴熱情鼓手必須重建內心,回到一位學習者應有的正確心態。

在這之後,熱情鼓手經歷了鐵血教頭看似不合理的對待,以及抑制不住內心衝動而造成的粗暴行為,他被退學而回歸平靜的生活;那股追求擊鼓的狂熱,也因此冷卻了下來,讓他能適時進行抽離後的思考。餐廳中偶遇了鐵血教頭,鼓手在了解其殘酷對待背地的原意之後,接受了再次公開演出的邀約。鐵血教頭刻意指揮並演奏其它曲目,讓鼓手在台上驚慌失措,再次達成鐵血教頭的原意,並且再次對鼓手造成了衝擊;然而,年輕鼓手的內心似乎不再年輕,這次他悄然離開舞台而沒有一絲衝動;主要在於他早已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之外,亦伴隨著退學後的內心沉澱,讓他對於昔日的熱情有了另一番的體悟。欲離之際,連帶過往直至當下的經歷,似乎讓他頓悟了一切;隨後再次走回舞台,開始了他不顧外在目光的獨奏。他熱情地在自我敲擊的鼓聲中忘我,連昔日的鐵血教頭也異常訝異,卻隨後聽見一位發揮極限鼓手的樂聲,進而顯露出嚴厲神情下的久違微笑;此刻,沒有什麼能阻擋鼓手發自內心的狂熱,鐵血教頭只能指揮著樂團加以配合。熱情的鼓手終究在內心的導引下,奏出精確動人的鼓聲,而無視於外在那些序亂的人、事、物,連鐵血教頭也因此退位。眼前一位為了自我的學習者,儼然成形;學習的真正典範,也於此展現開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