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的多愁善感其來有自,主要源於開始回顧上半段人生的整體情況,得以穩定當下的心理而奠定深厚的根基,進一步邁向下半段的人生。這樣的回顧大多於一個人的內在世界裡,以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進行;在此過程中,必須在衍生百轉千迴的感受下,適時地為自我探詢出另一層面的敘事意義,以此重新塑造個人詮釋生活的觀點。此部電影的主角布萊德,生動地展現出中年男人內心的孤獨,在社群及公開媒體的持續傳播下,對於昔日要好的同學如今皆功成名就,產生了極度的心神嚮往;卻又在環視自身物質條件堪稱充足之下,深覺無法與之較量而自認一無是處,更遍尋不著心靈上抑鬱的出口;因此,布萊德開始埋怨自己年輕時期,堅持從事非營利事業以幫助更多人的初衷,使得如今無法走上致富之路;更歸咎於妻子與他一起生活時,過於容易滿足生活中的一切,導致自己沒有太多的野心。這些都是布萊德尚未審慎地檢視,周遭人事物相對於自身意義之下,所得到的粗淺結論,直到陪著兒子走向面試大學之路,才在一連串的經歷之下,漸漸綻放出領悟後的智慧光芒。
起初聽聞自己的兒子可能有機會就讀最高學府,當下的布萊德感到不可思議,更觸動自認為是失敗者的憂傷情懷;然而,在下一刻他輾轉換了個念頭,欲利用兒子最高學府的光環,來彌補自己上半段人生的懊惱與遺憾;最終,卻又轉了一個大彎,遙想未來兒子倘若不認這份養育之情,自己勢必會落得更加抑鬱。此刻布萊德內心世界的起起落落,還是錨定於自己是失敗者這點之上,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急欲尋求脫離的方法。又是一個睡不著的夜晚,布萊德獨自前往酒吧,其實是為了與兒子的女性朋友,暢談自己過往投身非營利事業的初衷,以及如今回想起來的後悔之意,以求能夠緩和自身不安的情緒;然而,在對方徹夜聽從其想法後,卻當面批評他不懂得珍惜身邊已經擁有的人事物,卻只想著要如何與別人競爭,更要在競爭之下贏過別人;更對於這種歷史中,試圖以殖民掠奪的方式來競爭財富多寡的想法,深深地不以為意。在這樣的經歷之前,為了填補兒子沒能依照表定日期面試的遺憾,布萊德撥了通電話給昔日的同學,寄望透過他如今響亮的名聲進行遊說,以此換取兒子私下安排的面試機會。面試機會成真後,布萊德也與昔日同學共進了晚餐,過程中布萊德道出了對同學深感驕傲之意,並且提及了當初兩人相互視為競爭對手的日子;然而,對方卻表示從未如此看待兩人的關係,最終觸動了布萊德自認失敗者的卑微心態,以為對方發自內心瞧不起自己,因此憤而離席。落寞的布萊德前去音樂會,經過這一連串的經歷,自身無解的憂鬱情緒更是被推向高峰;然而,在悠揚樂聲中所換來的內心寧靜,布萊德得以坦率地面對自己,才在此刻頓悟自己深愛這個世界的初衷,就只是為了這個世界美好,卻在後期因為與他人比較的緣故,傻得想要擁有這個世界的所有東西。想通這一切後,布萊德自認是失敗者而隱忍許久的憂鬱情緒,自然是藉由痛哭而徹底地釋放出來;同時,深知自己並非是失敗者,生活早已因為擁有相互在意的人而富足,以此緊握住一旁兒子的手,深刻地表達出這遲來的感恩之情。回到旅館後,布萊德向一旁的兒子,簡短道出自認是失敗者的遺緒後,兒子卻說了:「每個人都只在乎他自己,所以你根本不必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唯一會在乎你的人只有我,所以你只要在乎我對你的看法就好了。」布萊德兜了一大圈後,終於在自己深愛的人口中,獲得了簡明的人生至理,更揮別了自認是危機的脆弱時刻。
人們常常本著良善的初衷,持續推動自己前進了許多年,更難的可貴的是每一刻回想起來,都能夠滿懷著踏實的成就感;然而,在一路前進的過程中,卻常常會忘了賦予自己寧靜的時刻,讓自己回顧來時走的每一步,釐清一路相隨的酸甜苦辣,以及總是陪伴在身旁,在意並支持自己的關鍵人物,這些都是鍛鍊自己詮釋生活的能力,以及奠定專屬個人的意義認知;簡而言之,便是要清楚了解自己「從何處來」、「為何而來」、「如何來」及「往何處去」;從根本的生活意義而言,將能夠清楚形塑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人事物,以此穩固個人生活的重心,並持續踏穩接續的每一步。倘若沒有確實追尋及擬定生活意義,也就喪失了生活的目的與重心;為了排除失去重心所衍生的焦慮,自己將會在無形中自動尋求確定感,於是挪用眼前所見的人事物,作為相互比較的根基;況且正值中年回顧前半生的時期,如此急欲與他人比較的行徑,外加如今科技蓬勃發展造就資訊流通迅速,使得自己更能夠立即得知親友的近況,將讓比較的火苗蔓延開來。此種比較的心態,源自於沒有頻繁回顧生活的最根本原因之外,更隱喻著容易陷入「自我想像」的境地,在自己營造並非事實的幻影中渡過,並且在沒有進一步求證之下,私自將個人的情感投射至外界的人事物,以此構成對於整體世界的錯誤認知。誠如在劇中所見,布萊德與好友的飯局,最終在對方深感莫名其妙中結束,因為對方根本沒有輕滅自己的能力,更無意將自己視為競爭對手,從頭到尾都是布萊德的心態在作祟。當自己對別人形成某種觀感時,必須適時地反問自己,這究竟是對方真實的樣貌,還是自我想像的樣貌;這種關鍵的反思能力,將能左右世界如何在內心成形,也就支配內心是否常保敞開狀態,得以迎接任何的變動,並且始終保持知足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