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為現代哲學及科學興起的重要人物
- 西元1650年—18世紀末:「啟蒙運動」亦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指的是一場遍及歐洲的哲學及文化運動,相信人類運用理性且敢於發展科學及藝術知識,將能夠從社會各種無知的錯誤中解放出來,進而解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
- 運用「文藝復興」喚醒的「人文主義」、「科學革命」孕育的「經驗主義」及「理性主義」、「宗教改革」促成的「革新教派」。
- 挑戰「中世紀中期」後所建立的「經院哲學」,將人的理性臣服於宗教之下,成為發揚宗教精神及教義的工具,並且透過宗教及政治彼此干涉,形成無堅不摧的狀態。
- 促成邁向「真理」之路,逐漸不再是以宗教中的「神」,乃至於衍生的傳統權威知識及教條,以及政治體制為主,而必須藉由人類「理性」依循科學方式,進行檢驗、挑戰、改進及探索。
- 產生「宗教寬容」、「公民自由」、與「人人平等」等等概念的世界觀,進而作為普世原則及價值。
- 衝擊基督教一直以來「具有人格的上帝」和「個人得救」之說,以及傳統國家體制透過君主專制的獨斷專行。
- 「宗教戰爭」後,「荷蘭共和國」處於「荷蘭黃金時代」(西元1581—1713年),宗教自由、政治穩定、貿易興盛、製造業發達、商業繁榮、金融創新、財富豐厚。
- 大量富商、學者、科學家、專業人才、思想家等等移民至此,包括「(法)勒內.笛卡兒」及「(荷)斯賓諾莎」,兩位開創理性主義與啟蒙運動的先驅。
- 啟蒙運動初期,哲學由此地興起所帶動,出版品及思想家書信亦由此地出版。
- 啟蒙運動中心,由起初的「荷蘭共和國」的「萊頓大學」,轉向隨後的「法蘭西王國」的「巴黎」,思潮更散播歐洲各地及北美地區。
- 「都市化」及「出版業」興起,使得知識分子群聚討論,促成「公共空間」、「公共領域」及「公共文化」等等的發展,成為政治文化的特色,促使「社會學」及「政治學」成為討論焦點之一。
- 藉由「近代哲學」興起,要求人們基於理性、懷疑、邏輯、公理之上,有別於「中世紀哲學」—「經院哲學」—進行哲學的重建,藉此反對專制、集權,要求思想的解放,反對控制,要求自由。雖然啟蒙哲學家各別觀點不同,但一致相信人類理性的有效性,並支持社會、經濟及政治的改革。
- 哲學應用於其它學科進行探究
- 自然哲學—呈現自然的規律性及秩序性
- 「(英)艾薩克.牛頓」(西元1643—1727年),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由此奠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並為現代工程學打下了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重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學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持,是科學革命的一大代表。另外,對於「微積分」及「古典光學」亦有莫大建樹。
- 上帝為造物者,故在面對著所有生物之宏偉時,祂的存在便是不容否認的。就結果延伸而論,此也間接表明,上帝現在已經完全地從世界事務中隱退。因此,對一個完美且全能的造物主來說,祂不再會干預世界事務。
- 宗教哲學—針對宗教權威進行回應
- 一神論(Monotheism):自古以來,基督宗教相信只有唯一至高無上的神存在,並且信仰教義為真理。
- 神義論(Theodicy):「(德)萊布尼茲」(西元1646—1716年),在西元1710年出版的《神義論:關於上帝美善、人類自由和罪惡起源的論文》一書中,探究上帝「內在」或「至善、全知及全能的性質」與「罪惡」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世界的「罪惡」並未與上帝的「美善」衝突,儘管存在一些罪惡的事情,這個世界仍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上帝不會干預祂的創造物行為,從而消除上帝在「罪惡」中承擔的責任,而人類應為修正和消滅「罪惡」承擔責任。
- 自然神論/理神論(Deism):強調基督宗教信仰的理性根據,用理性去限制或反對基督宗教教義。雖然沒有否認上帝的存在,卻把上帝排除在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界之外,並且將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進行理性分析或不加以理睬。把「理性」抬高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一切宗教信仰內容與形式「絕對無誤的標準」。
- 「(英)弗蘭西斯·培根」(西元1561—1626年)的「歸納法」、「(英)托馬斯.霍布斯」(西元1588—1679年)的「機械唯物主義」、「(英)約翰.洛克」(西元1632—1704年)的「經驗主義」、「(英)艾薩克.牛頓」(西元1643—1727年)的「自然法則」,「(德)萊布尼茲」(西元1646—1716年)的「神義論」,一連貫地為「(英)愛德華.赫伯特」(西元1583—1648年)等人所開啟的「自然神論」,建構了相當重要的立論基礎。
- 「(英)愛德華.赫伯特」(西元1583—1648年),被稱為「英格蘭自然神論之父」。證明人類對上帝的信仰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聖經中神的啟示。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視為迷信,並且視為教士爭取信眾的作為,應該不予以接納。
- 「(英)馬修.延德爾」(西元1657—1733年),真正的宗教應該是人類的「自然理性」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同樣容易接近的,「啟示真理」與「理性真理」在內容上並沒有區分。上帝是無限美善的,並且希望每一個人都真正認識真正的宗教為出發點,論證了「基督宗教」與「自然宗教」是等同的。
- 「(愛)約翰.托蘭德」(西元1670—1722年),信仰的本質就是認識,信仰並 不是對一種超理性的東西的盲目贊同。「信仰」不過是建築在「可靠推理基礎」上的一種最堅定的信念,只有對我們所信仰的東西進行「徹底的考察和檢驗」,才更有益於培養和建立對其的信念。
- 「(愛)大衛.休謨」(西元1711—1776年),神蹟是自然法則的破壞, 自然規律既然建立在不可更改的經驗上,而這些經驗是無可否認的,那麼神蹟的成立是絕無立足之地的。我們在全部歷史中,都不曾見有一個神蹟是被具有充分資格的多數人所證實的。人們所假設的許多預言、神蹟和超自然事件, 在歷代都已經被相反的證據所揭破,或者被他們自身的荒謬所揭破。
- 18世紀中葉,由大不列顛島傳向歐美大陸,再透過各種媒介廣泛傳播,成為一種近似「無神論」或「泛神論」的思想。
- 政治哲學—針對君主專制進行回應
- 「(法)勒內·笛卡兒」(西元1596—1650年)的「演繹法」及「理性主義」、「(英)艾薩克.牛頓」(西元1643—1727年)的「自然法則」、「(德)萊布尼茲」(西元1646—1716年)的「神義論」,為依循具備秩序性且至善的自然而尋求可能的制度,建構了相當重要的立論基礎。
- 「(英)托馬斯.霍布斯」(西元1588—1679年),現代「自由主義」的奠基者。
- 社會契約:提倡「君主專制」
- 「(英)約翰.洛克」(西元1632—1704年),被視為「自由主義」之父,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美國獨立宣言》亦受到他的「古典共和主義」觀念和「自由主義」觀念影響。
- 社會契約:提倡「自然權利」
- 「(法)孟德斯鳩」(西元1689—1755年),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深刻影響西元1787年《美國憲法》及西元1791—1795年《法國憲法》。
- 突破「君權神授」、提倡「民主」及「人權」。人民應享有各種基本自由的權利。
- 提倡「共和體制」及「憲法」。新的共和國政制體制需要有以理性為基礎的憲法。
- 提倡「三權分立」。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三者相互制約、權力均衡。
- 「(法)伏爾泰」(西元1694—1778年),對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 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主張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言論自由。
- 「(法)讓—雅克.盧梭」(西元1712—1778年),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以至現代的政治、哲學還有教育思想。
- 社會契約:提倡「民主共和」
- 哲學主要分支—因應「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著重探討人與知識間的關係。大致上,可以視為「(英)弗蘭西斯.培根」(西元1561—1626年)至「(德)伊曼努爾.康德」(西元1724—1804年)之間,所興起的哲學家。
- 一、邏輯學(Logics):對論證的分析與評估,可以用來發展評估他人論證和建立自己論證的一套方法和原則體系,被視為基礎且被應用於其它哲學主要分支。
- 二、形上學(Metaphysics):研究事物永遠不變屬性(本質)與存在的學問。
- 本體論(Ontology):主要關注實體分組到基本類別,以及實體中存在最基本類別的問題。
- 探討存在本體性質的問題
- 唯心主義/觀念論(Idealism):現實世界只是人類所能感知到的世界而已,所有生命也只能以自己的心情和思維來解讀外在世界,所以心靈能壓倒、主宰和改變一切物質,而物質卻不一定能影響心靈。「(法)勒內.笛卡兒」、「(德)萊布尼茲」、「(荷)斯賓諾莎」、「(英)喬治.貝克萊」、「(英)大衛.休謨」、「(德)伊曼努爾.康德」(西元1724—1804年)
- 現象主義:<後世衍生>
- 存在主義:<後世衍生>
- 唯物主義/唯物論(Materialism):世界的基本成份為物質,所有的事物(包含心靈及意識)都是物質交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英)約翰.洛克」、「(法)拉美特利」、「(英)托馬斯.霍布斯」、「(法)德尼.狄德羅」、「(法)保爾.霍爾巴赫」。
- 探討存在本體數量的問題
- 一元論(Monism):現實世界由單一個體構成。「(荷)斯賓諾莎」
- 二元論(Buaism):現實世界由兩個個體並存。「(法)勒內.笛卡兒」
- 多元論(Pluralism):現實世界由多個個體並存。「(德)萊布尼茲」
- 三、認識論(Epistemology):主要關注知識的性質、起源和範圍,以及信念的正當性及合理性的問題。
- 探討知識起源的問題
- 理性主義/唯理論(Rationalism):認定真理無法透過感官經驗獲得,必須依賴天賦觀念透過「演繹法」的方法與理論獲得。「(法)勒內·笛卡兒」(西元1596—1650年)、「(荷)斯賓諾莎」(西元1632—1677年)及「(德)萊布尼茲」(西元1646—1716年)被認為是歐陸「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
- 經驗主義/經驗論(Empircism):認定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之外,主要來自於感官經驗,必須藉由經驗證據透過「歸納法」獲得。「(英)約翰.洛克」(西元1632—1704年)、「(愛)喬治.貝克萊」(西元1684—1735年)及「(愛)大衛.休謨」(西元1711—1776年)被認為是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英)弗蘭西斯.培根」(西元1561—1626年)、「(英)托馬斯.霍布斯」(西元1588—1679年)
- 探討對象存在的問題
- 觀念論(Idealism):認定客觀實在依據主觀觀念而存在。「(法)勒內·笛卡兒」、「(德)萊布尼茲」、「(荷)斯賓諾莎」、「(英)喬治.貝克萊」、「(英)大衛.休謨」、「(德)伊曼努爾.康德」(西元1724—1804年)
- 實在論(Realism):認定客觀實在脫離主觀觀念而存在。<後世衍生>
- 四、價值論(Axiology):研究個人和社會行為中價值觀的問題。
- 倫理學(Ethics)/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研究正確與善的觀念。<後世衍生>
- 美學(Aesthetics):研究美與和諧的觀念。<後世衍生>
- 藉由「圖書館」、「科學期刊」及「百科全書」等等,進行知識的發展與傳播,以發揮啟蒙大眾的作用。
- 「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除了收藏書冊外,也盡力打造成為普世全包的圖書館,將學術科學研究的成果呈現於大眾,使得知識走向民主化,更讓大眾對於政治進行理性思考,而「大學圖書館」受限於傳統神學院的組織阻礙,擴展書目的進度緩慢許多。
- 「科學期刊」:西元1717年,有鑒於英、法、德在學術科學研究上發展迅速,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發行期刊,提供最新研究成果、評論及翻譯,使得公眾關注力能自傳統權威文獻,移轉至跨國又新奇的事物上,並且得以無形中容納異見及培養智識能力。
- 「百科全書」:西元1751—1772年,「(法)迪德羅」(西元1713—1784年)及「(法)達朗貝爾」(西元1717—1783年),身為總編輯及副總編輯,和一群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共同完成一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綜合性法語「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爾後,更流通更為便宜且便於攜帶的版本,使其成為向更大群眾傳達啟蒙思想的代表作品,故大量在歐洲流通;然而,此書在舊勢力眼裡,自然被視為倡導無神論及反皇權的工具,於是屢屢遭受抵制與打壓。參與編輯的啟蒙思想家如下:
- 「(法)孟德斯鳩」(西元1689—1755年),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 「(法)魁奈」(1694—1774年),「重農主義」的領袖、「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先驅。被稱為「歐洲的孔夫子」。
- 「(法)伏爾泰」(西元1694—1778年),對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 「(法)布豐」(西元1707—1788年),影響了之後兩代的博物學家,包括達爾文和拉馬克,更被譽為「18世紀後半葉的博物學之父」。
- 「(法)讓—雅克.盧梭」(西元1712—1778年),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以至現代的政治、哲學還有教育思想。
- 「(法)迪德羅」(西元1713—1784年),最大成就是以二十年之功主編《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通常稱為《百科全書》),此書成為啟蒙運動的最高成就之一。
- 「(法)愛爾維休」(西元1715—1771年),以快樂論、教育理論和對倫理學為基礎,對於宗教的抨擊使其聞名於世。
- 「(法)孔狄亞克」(西元1715—1780年),對「科學心理學」方法的建立有顯著的貢獻,日後「意識形態學派」的趨勢為他的前身,亦為「政治經濟學」和早期的「經濟自由主義」學家的先驅。
- 「(法)達朗貝爾」(西元1717—1783年),在數學、力學、天文學、哲學、音樂和社會活動方面都有很多建樹。
- 「(法)杜閣」(西元1727—1781年),經濟學上「重農學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視作「經濟自由主義」的早期倡導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