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重要紀事:早期近代 [ 西元1453—1799年 ]:科學革命 [ 西元1543—1687年 ]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歐洲重要紀事

 

牛頓

 

  • 西元1543—1687年:「科學革命」最遠可以回溯至「中世紀中期」(西元1000—1300年)「十字軍東征」與「地中海貿易」興起時,許多古老文獻由「阿拉伯帝國」被帶回,並且渡過「中世紀晚期」(西元1300—1453年)「文藝復興」採用科學知識,最終進入「早期近代」(西元1453—1799年)使得歐洲「近代科學」萌芽,而在許多領域出現突破性的進展,更新了對於宇宙的認知。
  • 「文藝復興」所呈現的藝術嶄新表現,驅使對於古希臘及古羅馬文明,所遺留的學術進行重視。
  • 「地理大發現」所衍生的海外嶄新需求,迫使技術進步因應,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來因應,又更進一步推進「地理大發現」。
  • 學者及工匠能夠緊密合作,實現了思想與實踐的結合。
  • 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數學、醫學以及化學的思想,皆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中世紀的觀點轉變為「近代科學」的基礎。
  • 西元1543—1632年:在天主教會的腐化下,面臨了人們藉由「宗教改革」提出懷疑與變革,復興了古希臘與羅馬時期的舊有科學知識,重新檢視傳統宗教針對自然所立下的規範,稱為「科學復興」
  • 西元1543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
  • 西元1620年:「(英)弗蘭西斯·培根」(西元1561—1626年)出版《學術的偉大復興》,對十七世紀英國和十八世紀法國影響都極大。其中的《新工具論》部分為「自然科學」提出哲學基礎,即透過「歸納法」,保持開放的心態觀察現實自然世界,隨後通過實驗及分析,產生更為深刻的真實認知,以此擺脫「亞里斯多德」利用主觀認知宇宙體系,以及經典邏輯「三段論」為中心,所產生的額外束縛。後世將其視為英國「經驗主義」—「認識論」分支—奠基者。
  • 西元1632年:「伽利略」出版「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 西元1632—1687年:「科學復興」完成而「近代科學」興起。
  • 西元1632年:「伽利略」出版《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 西元1637年:「(法)勒內·笛卡兒」(西元1596—1650年)出版《方法論》,同樣為「自然科學」提出哲學基礎,遵循「亞里斯多德」推崇「演繹法」,即透過抽象思考對於自然現象進行理論性推演,但不以任何神聖或自然為最終目的,以及不將任何實體劃分為物體與形式。後世將其視為歐陸「理性主義」—「認識論」分支—奠基者。
  • 西元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包含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