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幾何學」讀後感想 —「心理自由」與「財務自由」的雙重探究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zoom_big_59378

《財富幾何學》這本書,在我將屆四十歲之際,出現在我的眼前,閱讀完後經過自我仔細地思辯,總結出以下專題式的文章—參雜著讀後感想與人生回顧;它更像是我面向未來的《探照燈》,呈現出異常清晰的輪廓,等待著我奮力實踐內涵。

人人傳頌著「財務自由」的年代,彷彿形成一種共通的口號,倘若被反問「自由之後,想做些什麼事呢?」只見左思右想,依然無法理出一些話語;這樣的情境我曾多次參與其中,但我是那位提問者—那位點醒被問者的麻煩人士!提出這樣的疑問,當然不是刻意找麻煩,而是抱持著好奇心,急欲了解那股追求「自由」的意志,究竟對應著何等的「目的」?為何釐清「財務自由」及「目的」的關係相當重要呢?因為既然具備「工具」性質的「財務自由」,可以幫助《掙脫現狀》,那麼勢必存在著不同於《現狀》的「目的」,使得人們能轉而奮力追求;倘若不存在,則無形中代表著《掙脫現狀》即為「目的」;那麼一旦利用「財務自由」這項「工具」,達成「目的」之後,遂形成毫無「目的」的人生;更由於「財務自由」進一步鞏固了《免除刻苦》的心態,人們將輕易選擇重回《舒適安逸》的步調,奠基於「財務自由」的穩固基礎,立下「財務更加自由」的嶄新「目的」,間接使得《人》淪為被「財務更加自由」驅使的「工具」。以上論述的觀點,為馬克思《資本論》中隱含的基調,闡述著《人》的觀念,徹底被《物》所形塑,導致無止境地追求《複合式的成長》,並毫無所覺地奉獻自我;當走入此狀態時,將《金錢》視為《人》所信仰的宗教,實不為過。回溯此段漸近式的探討,可以輕易發現問題的癥結點,出於以《掙脫現狀》為「目的」,來追求「財務自由」,將驅使人們陷入無可自拔的窘境,於是心底湧現深沉的疑問,究竟對於《人》而言,追求「財務自由」真正的「目的」為何呢?關於此問題,也就是《財富幾何學》這本書,相當值得閱讀的地方!作者整合人類學、腦科學、哲學、心理學領域的知識,清楚地告訴人們,順應人類演化至今的生、心理運作,方能訂定出合適的長期「目的」。

作者首先將《人》應當追求的「目的」,回歸於《人》的《感受》層次,並提及《餘裕金錢》只能讓人購買現成的服務,免去萬事勞役的痛苦或獲得「短暫滿足」,來導引出相對於達成「長久滿足」的遙遠距離;並以追求「長久滿足」方能成為「目的」,開始鋪陳妥善財務的重要論述。至此,我們可以輕易想像,經歷一趟豪華的歐洲旅遊,當下置身於異國風情,深感心情舒暢;但旅程結束後,又因面對激不起熱忱的日常生活,而顯得意興闌珊,此便是「短暫滿足」的絕佳範例。偶爾接觸的美好情境,除了單純以體驗的方式,通過感官直覺般地獲得「短暫滿足」之外,更能透過體驗而抽離後,進一步以反思的方式,於內在賦予體驗的經驗,各式附加上的意義,並再度融合於日常生活體驗的經驗中,透過如此整併式的思考,將能以不同的觀點看待日常事務,消溶那些困擾已久的感受,因此而獲得「長久滿足」。有別於參與外在的美好,持續投身於活動之中,在自我可控制下發揮熱情,並藉此與相關人群產生緊密的連結,找到自我貢獻的歸屬之處,更能將「長久滿足」的效用,歷久不衰地延續下去。結合「財務自由」與「長久滿足」同時思考時,「財務自由」帶來的「餘裕金錢」(工具),必須能夠支撐個人獲得「長久滿足」的「人際歸屬」(目的),形成「工具」—「目的」相互對應變化的關係,意謂著視個人「目的」的實質內涵,著手規劃「工具」的適切程度,而非喪失了「目的」,走向無止境地增加「工具」。

個人認為「財務自由」得以支撐「長久滿足」,實屬於人生後半階段,而在人生前半階段且邁向「財務自由」之前,依序存在著關鍵性的發展階段,以尋找出適合個人「長久滿足」的事務—亦即排除世俗化的嚮往潮流,找到能讓自我廢寢忘食,並深感純然喜悅的事務。這些聚焦於個人《內在自我》的發展階段,分別是:「勇敢經歷」、「拓展思維」、「發掘自我」、「發揮熱情」,它們分佈於個人「生理」、「心理」、「財務」三大主要軸線的變化中,透過以下仔細的探討,將能帶來許多深刻的洞見。

人體於四十歲後,體力便開始衰退,四十歲前的《營養均衡》及《運動規律》相當重要,使得人能保持《體力充沛》的狀態,勇敢經歷生活中的任何事務;並在每一次經歷造成心理顛簸後,進行向內的深度探究,透過《理性》覺察《感性》的方式,詳細凝視內在自我的樣貌,得以理解引起內在自我《脆弱感受》的外在事務,並進一步透過《理性》學習其它領域的知識,並能以不同層面的觀點,詮釋外在事務的多元意義,以此帶領內在自我的同步成長。在「勇敢經歷」之後,重覆循環此過程,便得以在「拓展思維」的輔助下,達成「發掘自我」的階段性目標。總而言之,在生理表現相對平坦許多的前提下,透過「勇敢經歷」、「拓展思維」、「發掘自我」的循環,追求心理層面的極致成長,同時將心理成長的結果,展現為外在細膩的作為,並帶動財務規模相對應的成長。

四十歲之後,在生理及心理層面上的變化,必須特別多加留意:一方面,生理表現逐漸顯示《體力衰退》的跡象,這也代表在先前「勇敢經歷」的階段下,焚膏繼晷以求成長的方式,換取「拓展思維」及「發掘自我」的作為,必須相隨地逐漸收斂,以換取身體的健康,卻相對地使得財務資金《流入成長》,呈現趨緩的態勢。另一方面,四十歲前「發掘自我」的階段,已在直接面對各領域知識的過程中,挖掘出真實自我的熱情歸屬;配合四十歲後,心理突現自我的「中年危機」,使得社會生活中,壓抑許久的內在自我,急欲衝破見慣的世俗常規,透過掌控外在的方式「發揮熱情」。因應《體力衰退》及《自我湧現》的雙重事實,在四十歲前,「勇敢經歷」心態所獲得的財務資金,必須擔當《接棒者》的角色,作為資金《持續流入》的基礎,彌補體力衰退後,財務資金《流入趨緩》的窘境;更由於已發掘出熱情所在,以致於明瞭如何獲取「長久滿足」,便能錨定於「發揮熱情」此「目的」,在財務資金流入之上,訂定出此「工具」的終極目標;財務資金此時僅為《基礎》,無法完全免除自身勞役,無限度地擁抱熱情,僅能相對應於內在自我,持續深度探究外在世界,以保持內在自我的《活躍性》及《成長性》,同時得以《更多觀點》及《更長時間》,直視熟悉的熱情樣貌,並訂定未來發展的逐步計畫,配合財務資金流入持續放大,盡可能使其未來走向《完善的發展》。個人認為《財富幾何學》,在「目的」後的兩大部份—「決定次序」及「策略」,陳列出以投資的方式,促進財務資金流入成長的心法,便相當適合這個階段參考。然而,作為財務資金流入的「目的」,除了上述所提的「發揮熱情」之外,更有如下疊加性的其它「目的」存在: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一次性支付的房屋頭期款;某個時間區段裡,定期且持續支付的子女教育費用(大學、研究所)、夫妻退休金費用,甚至是夫妻年老病痛時,無規律的大筆醫療費用;由此林林總總的費用來看,四十歲後的財務規劃相當關鍵且重要。總而言之,在生理表現持續趨緩向下之際,利用財務上已有的資金基礎,打造出資金持續流入的機制,以完善未來眾多的「目的」—「發揮熱情」、《房產購置》、《子女教育》、《退休養老》、《病痛醫療》,並持續在心理上探究,讓「發揮熱情」的花火,逐步在執行計畫及財務健全下,於未來開始綻放。

走過四十歲前後,更像是一位人生行者,在生理結構上,從《體力充沛》過渡至《體力衰退》;在心理結構上,從抱持著《唯物論》的觀點,過渡至《唯心論》的觀點;在財務結構上,從《主動收入》過渡至《被動收入》。最終,自《主動收入》逐漸退下後,能不能透過建立起的《被動收入》機制,逐漸支撐起《唯心論》體現於外的任何熱情,實為必須考量的關鍵面向,遑論其它費用的支出。四十歲前萌芽的熱情,延遲至四十歲後,財務大致健全才逐漸實現,除了能以詳盡規劃的方式,仔細端倪熱情的各面向外,亦能以細水長流的方式,享受置身於熱情中的美好,此堪稱耗時最長的《棉花糖實驗》;想要得到的東西卻得不到,或延遲很久後才得到,將能深化個人《唯心論》的觀點,帶來心態上的再次成長。以個人的觀點而言,《心理自由》必須先行於《財務自由》,唯有如此,才能挖掘出一個人真正的熱情,並在急欲實踐熱情為「目的」之下,開始尋求財務「工具」上的輔助,形成「目的」—「工具」相互對應的牢固關係,而不至於在財務資金上,淪落為無止境地追求「複合式的成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