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於現狀令人倍感不安及焦慮,常使人急欲超越現狀,於是採取「想像未來」的方式,以此激發出脫離當下的力量,而驅動自身展開行動,遠離自身情緒的波瀾;然而,任何「想像未來」的方式,始終需要一個明確的參照,得以指引自我前進。因此,人們選擇「回顧過去」、「比對現在」、「想像未來」的連貫作為,以此成為明確的指引—過去指向未來,途徑現在。「回顧過去」常見於學習《歷史》的過程,採取「因果歸納」的方式,得出事後的見解,並進一步加以「比對現在」,得以「想像未來」,以此建構出面向未來的「明確性」,掃除了人類趨避的「不明確性」,順勢舒緩了不安及焦慮。簡而言之,人們希望未來情事的發展,能明確地掌握在自己手上,便透過回顧歷史的方式,取得過往事件發生的因果分析,以此與自己對未來的期許進行媒合,使得當下的自己有著明確的努力目標,連帶內心便充滿了希望。人們之所以存在如此作為,源自於兩項關鍵的人性:《喜愛明確性》、《認定未來的因果分析與過去一模一樣》。事實上,儘管人們再怎麼不喜歡不明確性,未來終究與過去不一樣,更遑論套用過去的因果分析。「黑天鵝效應」此書,從英國當時普遍認為天鵝為白色開始,直至來到澳大利亞殖民地後,親眼見證竟然存在黑色天鵝為終,敘述著不在慣用因果分析內的因素,如何徹底衝擊一個人的世界觀;並進一步將類似的衝擊,沿用在生活中各式領域,以「黑天鵝效應」為代表名稱,背地裡隱喻著《無法事前得知的重大衝擊》。針對此議題,深入日常生活的觀念中,展開以下五個常見的「謬誤」(四個段落)進行探討:
《無法事前得知的重大衝擊》即明示《未來不可預測》,抑或《未來不明確》,然而人們仍舊依循著幾千年來發展的哲學脈絡,試圖從「柏拉圖式的因果關係」中,尋找通往未來的明確之路;甚至相信理論分析結果所揭露的明確性,以此成為觀點上的框架,更進一步觀察嶄新的事務,再次從觀察的結果,確認理論的正確性,一前一後形成「敘事謬誤」及「確認謬誤」—在預先設定的框架內,不斷地確認因果性理論無誤。顯而易見地,近代科學的興起,為「敘事謬誤」及「確認謬誤」,起了推波助瀾的效用。針對大自然而言,自古以來無法參透的不確定,透過近代假設、實驗、歸納、理論的步驟,逐步建立起等效模型,來闡述本質上的因果關係,更沿襲應用於社會中的各項事務,甚至是未來的預測,此常見於《歷史學》及《經濟學》領域。前者常從過往發生的事件中,走向背後影響因素的整體歸結,並分析各項因素影響的程度,以此在認知上,推估未來同樣因素發酵時,事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然而,仔細思考事件發生當下,其實混和著《可知》及《不可知》的因素,並且呈現動態交互影響的特性,相當難從中抽絲剝繭,得出單純因果性的結論。後者常將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參數化,並以此發展出理論及數學模型,更透過模型來觀察未來的經濟發展;然而,歷史中突發的事件,例如一、二次世界大戰,卻無法在當時的理論中尋覓出蹤跡。「敘事謬誤」及「確認謬誤」是否為人類大腦一廂情願的作用,無法如預期地參透事務的完整真相,相當地耐人尋味。
從已發生的事件中,人們戴上「敘事」及「確認」的濾鏡,尋找出規律的確定性,更以此望向未來的不確定性,秉持著「因果關係」,以及對應延伸出的「線性思維」,思考著未來事件的發展情勢。此一連串作為,充份忽略了確定性所衍生的範疇,僅源自於過去不確定性中的一小畝田地,況且未來與過去的不確定性,無從得知其相似程度;於是,將分析過去的「線性思維」套用在未來,並非一個可以等效的作法。簡而言之,完整事件蘊含著「確定性」及「不確定性」,僅採取衍生於「確定性」的觀點—「因果關係」及「線性思維」,企圖以此觀察完整事件,將會扭曲事件發展的真相。有些人僅具備「確定性」觀點,終其一生所得到的外在反饋,亦如其所抱持的觀點,堪稱幸運至極;有些人同樣僅具備「確定性」觀點,卻不斷遭逢意料之外的事件,堪稱百般折磨;有些人同時具備「確定性」及「不確定性」觀點,置身於「確定」的範疇內,享受著《先勞動後獲得》的線性過程,同時也不斷地充實自我,等待「不確定」襲來時,得以充份展現自我,抑或快速調適情緒來勇敢面對。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無法預測》,只能不斷利用累積至今的觀點,去分析未來可能的狀況,最後做出決定來實踐;無論抱持的觀點為何,必定要接納實踐過程中,隨時會有觀點外的「不確定」情事發生,所以必須隨時保持《守備且前進》的狀態,更要能夠隨時活絡思考能力,以重新思索如何補強當初的決策。
人類對於事件的認知,常停留在可見的層面上,而忽略不可見的部分;關於這點相當顯而易見,從人們只將目光聚焦在創業成功者,抑或歌頌歷史中的偉大人物,而忽略失敗者及戰敗者,可以充分得知。正也因此,在我們欲理解過往事件之際,在不自知之下,「生存」遂成為分析前的「條件」,提供人們觀點上的另一框架以進行理解;那些在「生存」以外的因素,便成為所謂的「沉默證據」。因此,試想一個可行性,也許「存活者」與「陣亡者」擁有相似的《人格特質》及《思想觀點》,但「陣亡者」卻因為「機會與運氣」的緣故,遇上了無法反應的隨機事件而敗下陣來;而「存活者」卻因為好運,未遭逢此劫難而平步青雲。於是,後世人從可見的成功狀態回推,檢視「存活者」一路來的經歷,分析出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卻忽略了「陣亡者」的經歷所能帶來的啟發—隱藏於其中致命的「隨機事件」。當人們看著因果分析的結果而津津有味時,適時檢閱「分析框架」相當重要,不要過度聚焦在「表象」來理解事件,更要納入「沉默證據」的隨機性觀點,才能盡量以完整的視野,盡可能觀察出本質的因素。
遵循科學的方法,在各式的知識領域中,常有許多頂尖的專家自居;亦有著少數人,對於生活中的經歷,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並本著強大的好奇心,適時透過懷疑的態度,進行相對應的知識學習。前者固守著「確定性」的學術框架,偶爾涉足於如博弈遊戲的「不確定性」機率估算;後者則憑藉著「經驗論」及「懷疑論」的觀點,採取「科學求證」的方式,同時跨足於觀察場域中的「確定性」及「不確定性」,以此得出綜合性的結論。前者聚焦在定義完善的「不確定性」,以「高斯(Gauss)模式」幫助理解;後者除此之外,更進一步聚焦在規模瘋狂變動的「不確定性」,以「曼德伯(Mandelbrotian)模式」幫助理解。由於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件並非《彼此獨立》發生,於是基於「高斯模式」的分析基礎,幾乎限縮其應用場域—現實外的特殊學術領域;因此,遵循「高斯模式」分析現實生活,猶如本著「戲局謬誤」而處於封閉的狀態,無法取得深入性的了解。
透過以下三個深入思考的觀點,得以更加充分地理解《未來的不可預測性》:
ㄧ、本著理論比對現況,當理論提供的結果應驗後,人們常歸功於自我知識的深度;但不幸預測失敗時,人們卻不承認理論失效,將其歸咎於隨機不受控的事件,堅持捍衛理論的正確性;於是,人們面對隨機事件時,堪稱為「不對稱認知」的受害者。透過複雜的方式,所得出的精妙理論,有時候卻不比簡單的觀察,所得出的預測來得好;更別論人們只透過少數的時機,加以驗證理論的有效性,而不在意長時間應用下,頻頻展現失敗的狀況;導致人們從理論看世界,而非從世界來檢視理論。
二、預測「未來」需要「現在」就知道,「未來」將會發現的技術;但如果「現在」便知道相關的技術,幾乎便可以「現在」進行相關的開發;事實上,「現在」根本一無所知,所以「現在」無法進行開發,此便代表著我們「現在」不知道,「未來」將會知道什麼。
三、預測遙遠的未來,在建立模型推算的過程中,會不斷遭遇過程中關聯因素的動態複雜特性,此意謂著若無法完全理解因素的相關性質,每做出一小步的預測,便會造成錯誤率的上升;若無法控制每步推算的錯誤率,將會使得最終的預測結果,因為累積過大的錯誤率,而遠遠失去其準確度。
當人們苦惱於人生際遇的公平性時,大多皆是採取「線性思維」的方式,來思考「努力—待遇」的關係,在兩者之中,忽略了相當多「自我不可控制的外部隨機性因素」,此便是由觀點上的框架,觀看世界的後遺症;也許真正該採取的方式,便是由忿忿不平的感受中,走向懷疑世界的路途,以此尋求解釋生活事務的相關知識,再將學習到的知識,反覆地運用於生活之中,透過親身驗證並感受的方式,取得實務上的經驗,而成為「懷疑論」及「經驗論」者;透過此觀點,才能在理解當今各領域知識理論應用場域的同時,更深知無法理論化的因素,將會隨機以顛覆規模的方式,改變既有認定的現下狀況及未來樣貌,進而隨時保持勇敢面對的關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