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教師對學生的理解」為起點,「激勵出學生的潛能」為終點,透過人與人誠摯的交流,建構出之間的敘事軸線。
觀看此部影片的當下,必須建立起「理解」前的「必要條件」,便是「每位學生皆有不同的潛能」,才能以同理的心態,隨著劇中的教師排除世俗的觀點,試圖以特殊學生的視角,完整地理解其狀況;換句話說,唯有抱持著「並非人人相同」的關鍵思維,才會開始嘗試取得對方的觀點,針對其所呈現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劇中的主要教師不同於一般的教師,只是秉持著教導正確答案的心態,批改特殊學生的作業,而能更進一步地從作業的錯誤中,尋找出可能的規律性,以此推論特殊學生可能的狀況,並透過家庭訪問確認其「閱讀障礙」的狀況。主要教師之所以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思維,在於本身亦擁有同樣的病徵外,更與其任教於特殊智能學校的經歷有關;從眼見特殊智能學生的一舉一動,便能有所感懷而潸然淚下,可知其「並非人人相同」的關鍵思維,如何在心底映射出每位學生的真實面貌。
擁有關鍵思維並充份理解問題,並無法確保能夠解決問題,劇中教師亦清楚此點,深知必須取得特殊學生的信任,並且拉近彼此的距離,方能一同面對問題及著手解決;於是,教師在課堂上詳述著「閱讀障礙」的病徵,並且提及歷來同樣患有此疾的卓越人士,如何在激勵之下,在其擅長的領域裡發光發熱;人總是會對認真聆聽自己話語的人,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親近感,對於理解自己內心的人亦是如此,這是一種自己被重視的實在感受,讓自己頓時有了被接納的連結感受,而特殊學生亦因此掃除極度的困擾及憂鬱,信任教師並敞開心胸接受協助。
劇中教師與學生取得彼此的信任後,站在教育的制高點,針對其他與學生相關聯的人物—其他教師、校長及家長,宣揚對此學生展現「愛與包容」、「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更以此取得彼此的共識,營造出適當的大環境,徹底協助學生走出情緒上的泥沼,並得以發揮核心的才能;以此建立起厚實的自信,更橫向擴展至其它學科,一同提升其在整體學業上的表現。影片中的情緒高潮,當屬學校舉辦的繪畫大賽,教師將心中最美的風景—特殊學生的容貌,透過潑墨式的色彩躍於畫紙上;而特殊學生則將早起後於學校ㄧ隅,所感受到的深沉奇幻感受,具現於淡冷色調的畫紙上;一來一往之間,頗有深刻且感人的意涵:教師內心時時緊繫著,學生發揮天賦的動人樣貌。眼淚在此時不聽使喚,實在不是為自己的過錯。
隨著劇情的發展,透過教師的關鍵思維,觀察出學生的特殊之處,再進行深度的理解,理解後採取同理談話的方式,取得彼此的信任,再以此為核心,轉而與相關人物建立共識,營造出對於學生友善的大環境;在教師費盡心力輔導及大家同心協力之下,學生逐漸步上發揮才能的正軌,同時也建立起橫向發展的自信,提升在學校的整體表現;一整個流程展現出教師在教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能不只是學生課業上的傳授者,更是人生思想上的啟發者,其所發揮的影響力,實在不容輕忽與藐視。